第七百九十九章 中国的事情关你啥事

大国重工 齐橙 1615 字 7个月前

池谷制作所赚的钱到哪去了,没有人比这些董事更清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在脱实向虚,房地产、股票以及其他各种金融衍生品成为国民追逐的目标,谁还兴趣在利润微薄的实业中坚守?

池谷制作所有技术优势,还有品牌优势,这些年在国际市场上还能够保持一定的份额,利润率虽然不能与从前相比,但每年的纯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但这些纯利润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用于更新设备以及开展技术研发,绝大部分都应董事们的要求,作为分红落到了股东的口袋里,随后又变成了股票和房产。

90年代初的股灾之后,日本的股市和房市都不景气,但越是不景气,投机商们就越要把钱往里砸,希望能够有一举翻盘的机会,让他们把此前的损失全部挽回来。整个社会越来越浮躁,各行各业都在造假,高层精英知道日本经济正处于火山口上,说不定那一天火山喷发,整个日本都要完蛋。带着这样的心态,他们就更不愿意进行长远投资了,只想着今朝有酒今朝醉,至于未来会怎么样,谁在乎呢?

田雄哲也是抱着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接任技术总监的,上任伊始就制订了一个面向21世纪的技术研究方案,然后兴冲冲地去找董事会申请拨款。董事会倒是很欣赏他的方案,高井浩司还专门把他给夸奖了一通,吩咐他好好干,为公司争光。但当田雄哲也问起研发所需要的资金时,高井浩司就开始打哈哈了,云山雾罩地说了一堆,核心就俩字:没钱!

池谷制作所当然不会一分钱也不往研发上投,事实上,每一年投入到研发中的经验也还有几千万美元,能够做不少事情了。但相比田雄哲也的目标,这些钱几乎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煤制油项目是田雄哲也向公司提出来的一个重要项目,田雄哲也认为,这项技术足以让公司维持20年的利润增长。高井浩司请内田悠从市场的角度进行了一个评估,内田悠也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因为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是必然趋势。一旦油价突破某个门槛,煤制油就会成为许多国家用于替代石油的方案。谁能够抢先掌握先进的煤制油技术,谁就能够赢得这个巨大的市场。

董事会在认真听取了技术部和市场部的报告之后,同意把煤制油技术作为池谷制作所的重点研究项目,在过去的五年中,投入了五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开发,相比用于其他技术的投入,可谓是大手笔了。田雄哲也倒也不负重望,带着手下突破了不少技术障碍,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工艺路线,只等着完善之后就可以推向市场了。

按照田雄哲也的计算,采用这套工艺生产的合成汽油,成本能够控制在每吨800美元的水平上,比国际同行现行的约1000美元的成本降低了20%。田雄哲也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时候都要看一看国际市场油价,没有人比他更盼望油价上升。只要油价上升到每桶60美元的水平,他的工艺就具有了与炼化成品油相竞争的资格。

与加勒德向布拉德曼说过的道理一样,有些国家引进煤制油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考虑其与石油炼化之间的价格差异,还要考虑增加一种成品油来源所带来的能源安全收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与欧佩克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这些方面考虑,每吨800美元的煤制油是有一定经济性的。

随着煤制油技术研发逐渐进入尾声,池谷制作所的股东们心里也燃起了一些希望,或者说是一些野望。他们盼着煤制油工艺能够给池谷带来一些利好消息,从而让池谷的股票跃上一个新台阶。由于公司内部的消息被有心人不断地泄露出去,池谷的股票已经保持了近一年持续上涨的态势。

所有的这一切,在来自于中国的一篇新闻报道被日本本地媒体转载之后,便发生了逆转。过去两周时间里,池谷的股票跌落了近两成,资本市场纷纷对池谷制作所提出质询,希望池谷制作所的高层出来对此事发生评论,说明中国人的技术突破对池谷制作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池谷又有什么办法来应对。不少股东手里握着股票,没想好是不是要抛售出去,因为煤制油这项技术还是比较复杂的,寻常人弄不清楚中国技术和池谷技术到底有什么冲突。

田雄哲也是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其实早在一两年前,他就已经关注到中国同行在这个领域里的进展,因为中方所开发出来的新技术,都是要及时申请专利的,田雄哲也只要关注相关专利的申请情况,就能够判断出对方走到哪一步了。

从中国同行申请的专利来看,田雄哲也知道池谷的动作有些慢了,中国人已经走在了池谷的前面。池谷制作所的技术积累是比中国企业要深厚的,但这些年中国人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再加上自主研发,已经追上来了,跟在池谷制作所的背后也就是几步远的地方。

在煤制油这个项目上,中方的投入比池谷制作所多了好几倍,这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上,还体现在人力的投入上。中国装备工业公司组织了全国性的技术攻关,调集了十几家大型石油化工装备企业以及数十家化工设计院、高校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分工协作,全力推进。而池谷制作所能够调动的仅仅是自己的技术力量,再加上少量的外包协作。

工业这种事情,既不是很容易,也不是很难。

说它不容易,是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少一件都不行,理论、工艺、装备等等,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样,工业技术就搞不出来。

说它不难,是因为只要你舍得往里面砸钱,就没有什么突破不了的技术难关。有些人说什么核心技术无法掌握,似乎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超人,能够做出寻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事实上,所有的技术都是人做出来的,西方人是人,东方人也是人,西方人能够开发出来的技术,东方人没有理由开发不出。

中国在过去技术上有许多短板,许多技术诀窍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上,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比外国人低能,只是因为基础薄弱,加上国家太穷,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现在中国有钱了,一个项目里便投了200多亿人民币,也就是30亿美元,取得的进展比池谷快就在情理之中了。

田雄哲也注意到中国方面的进展之后,向高井浩司做过汇报。高井浩司指示内田悠找人去刺探内情,内田悠找到了两位曾在中国石化设计院工作过,后来留日不归的中国人,分别名叫葛涛和酒井倩霁。后者原来的名字叫杨倩霁,在以闪电般的速度嫁给一位姓酒井的日本人之后,她的名字就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接到内田悠交赋的任务,葛涛和酒井倩霁借着回国探亲的名义,回到京城,走访了当年的一些同事,旁敲侧击地了解有关煤制油项目的进展情况。据这些同事说,中国装备工业公司是这个项目的牵头单位,石化设计院则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核心工艺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在国际上申请的一些专利,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不过嘛……”在与酒井倩霁共进晚餐的时候,石化设计院的工程师林丹燕故作神秘地说:“倩霁,你在国内呆过,你也知道的,这些东西都是面子工程,就是为了让领导脸上好看而已。我们自己都知道的,这些工艺根本就没法实现,最好的结果就是我们拿这些专利去和外国公司合作,利用人家的技术来进行制造。”

“这怎么可能呢?我看过咱们申请的专利,我觉得设计很严谨啊,理论上也有很多创新。”酒井倩霁说。她好歹也是干这行出身的,在日本出发之前,田雄哲也与他们进行过一些探讨,所以她能够说出一些道道来。

林丹燕说:“那是当然,装备公司那边的人也是懂行的,我们如果不弄出一点名堂来,怎么能把他们应付过去?但是,理论归理论,工艺上实现不了,一切都是虚的。像什么高压容器的制造呀,耐酸碱的阀门呀,密封件呀,那一样不是大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制造煤制油装置,做梦去吧。”

“据你估计,咱们国家最快什么时候能够把这套装置建造出来?”酒井倩霁问。

咱们国家?林丹燕瞥了酒井倩霁一眼,心道,你都已经姓酒井了,还有什么资格说“咱们国家”这四个字?中国的事情,关你啥事了?

心里虽是这样想,她却是记着装备公司总经理冯啸辰以及设计院院长周挺的吩咐,于是显出一副不屑的表情,回答说:“我估计啊,最少也得过十年时间。到时候我都已经退休了,也想像你一样,找个国家移民过去享受一下国外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