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是由华夏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由一千个汉字所组成的韵文,被誉为华夏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相较之下,《千字文》可能并没有另外两大蒙学巨著有名,那两本便是《三字经》和《百家姓》。
几乎随便找一个孩童出来,他都能摇头晃脑地背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可一提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可能孩子就会一脸的茫然,不知道这是出自于哪里。
三大蒙学中,《百家姓》的内容没有文理,不过其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句句押韵,对于华夏姓氏文化的传承、华夏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
《三字经》则取材于典范,内容涵盖了华夏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其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学习《三字经》的同时,亦是学习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反观《千字文》,这千字韵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提及了四时寒暑的变化,讲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其中亦不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第三部分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最后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表现了民间温馨的人情世故。
《千字文》熔各种知识于一炉,并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无愧于绝妙文章。
《三字经》的问世,某种程度上也是吸取了《千字文》中的长处。
其实,单就玄微个人的看法,《千字文》的启蒙价值远大于《百家姓》,并不在《三字经》之下!
尤其是《千字文》中对于人与自然的朴素思考,哪怕玄微至今都颇感受益良多。
比起更像是给人定条定框的《三字经》,玄微还是觉得朴实自然中蕴藏无穷玄奥的《千字文》更符合他的口味一些。
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至于为何不传授孩童们《道德经》,呵呵,玄微自认读了十多年都只是半碗水的程度,这些孩童哪怕通篇背了下来,估计也就只是背了下来而已。
三大巨著之所以流传千年,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晨曦穿透雾气,洒入大山之中。
即便季节已经进入夏日,地处华夏东北山区的大山村早晚间依然透着几分寒意。
新建成的大山观上空,清烟袅袅而起,而后缓慢悠长地徐徐扩散开来,好似一位翩跹起舞的宫装丽人。
静谧的山林之中,回荡着朗朗的童声,声音的源头便是来自于大山观之中。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稚嫩的童声混杂在一起,中间偶有人念错或停顿,但对仗工整的四字句从孩童们的口中念出,似乎带着几分无法言喻的韵律之美。
在大山观的庭院中,一群仅有五六岁的孩童整齐地端坐在小板凳上,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这些天学习到的韵文。
身着道袍的玄微负手而立,好似教书先生们来回踱步,他的表情略显古板,每每有孩童背错时,他都会下意识地皱眉。
不过待得孩子们背诵得越来越顺口时,玄微嘴角亦是扬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颇为满意地颔首不已。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很快,孩童们便将整篇韵文背诵完毕。
他们的脸上红扑扑的,好像是长篇的背诵把他们给累到了,又似乎是完整背下韵文后有些兴奋激动。
“老师,我们背得怎么样?”一个绑着辫子的小女孩举起手问道。
玄微看不到女孩的神情,却能听出她语气间对于肯定和表扬的期待。
“你们背得非常不错,值得表扬!”玄微柔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