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水分大量蒸发,他还决定采取坎儿井的形式,将部分河段修在地下。
英雄山就处在水渠的必经之地上,会从不毛之地,变成沃野千里的绿州。路过这里的行人、商旅,也会慢慢增多起来。英雄山所在,也就有了发展成城镇的基础。
这个工程相比英雄山墓地,更加庞大。需要的人手,也是不下十万。时间上,就更不必说了。但困难最大的,还是修建之时遇到的技术问题。
好在火药已经在不断改进中,自然环境的阻碍,会减小不少。
而且李承绩已经计划着,从蒙古人手上购买奴隶。
反正经过一系列的兼并之战,蒙古人手下的部民,已成千上万。他们都是各个那颜手上的私民,是私有财产。用来买卖,还可以赚些黄金白银。
相信那些那颜们,是愿意做这个买卖的。
更何况再过几年,蒙古攻金战争就会开始了。并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到时候中原之地的百姓,就像粘板上的鱼肉一般,任人宰割。命如草芥,莫不如是。
李承绩早就想改变中亚这地界的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所以弄些中原人过来,一直是他藏在心底深处的想法。
不过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就很多了!像政治上!以成吉思汗的眼光,绝对知道人口增加对一方势力所带来的助力。因此想要从蒙古人手上买来人口,还必须寻个说服成吉思汗的说辞。
再有距离上,呼罗珊与蒙古隔着太远了。就算要人口买卖,那么多的人口也是很难弄过来的。
所以这计划的实施,需要一个十分完善、详尽的方案。涉及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的。解决起来,更是繁杂至极。
好在以眼下的条件,李承绩还不需要去考虑这个问题。毕竟在呼罗珊的领地与蒙古未直接相连之前,这计划实行的可能性都不高。
因此李承绩只提了提修建水渠的展望以及英雄山墓地建成后对呼罗珊的意义。就在一片恭送声中,返回了马鲁。
就在百姓们一片狂欢声中,李承绩领着全体官员,来到马鲁城以东二十里的英雄山。
这里原本是一座无名小山,地势不高,只有五百余米。又位于沙漠与绿州的过渡地带,所以山上除了东一块西一块的荒草,就是大片裸露的戈壁。
一般情况下,除了偶尔来此放牧的牧民和途径此地的商旅,就不会有其它人特意来此瞻仰。
但是李承绩就是看重了这里能俯视马鲁全城的地势!
所以命令工部在此建立占地百亩的拱北建筑群,用来安葬为呼罗珊国做出突出贡献的普通人、战死的将士以及为呼罗珊效力的官员。
其实在回教徒的世界里,拥有清真寺、经堂、花厅等不同功能性建筑的拱北墓葬建筑,应该是用来安葬德高望重的宗教长老的。但在李承绩看来,那些为呼罗珊崛起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不能不铭记。
因而索性建造一座豪华的墓葬群,用来安置所有人。
并且在山顶上,还要建造一座高达三十余米的纪念碑。上面刻下安葬者的名字!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在此举行国祭。
只不过当下,这些还都是设想。改为英雄山的无名小山,也依旧是一座满是荒草戈壁的石头山。
但即便这样,李承绩还是领着文武百官来了。为的,还是安葬一个人。
“叩礼!”,穆耳果看着慢慢放入墓穴的棺椁,捏着嗓子,大声道。
如花领着儿子,已泣不成声。却是刘益从大辽带来菊尔汗的圣旨时,还一并带来了李大义的骨灰。也是天气热了,尸体不宜存放过久。所以在来之前,就被烧成灰烬。
当然!也有李大义的尸首太过恐怖的缘故。因严刑拷打的缘故,尸体上全是密密麻麻的伤痕。死了之后,那些地方也是最先溃烂的。以致看上去,凭白叫人头皮发麻。
为了不刺激李承绩等人的情绪,因此眼不见为净了。
另有被捕的事务司成员,也都被陆续放回。像王贵,为掩护李萧氏与李承雪逃走,落于辽军之手。后来虽遭遇严刑拷打,但总算吊着条命。
这次为缓和与李承绩的关系,也就在释放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