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的很乏味,读书自古以来就需要毅力。毅力这种东西非常的折磨人,杨易不觉得自己能忍受的了,在来书院的两个月里,他完全是靠新鲜感在度日。
国子学的学课很单调,基本上就是经学,四书五经这些古圣经典还是主流学派,与二十一世纪复杂的文化课程,繁多的选项科目相比,古人认为为人之道,治世维家才是一个学子的根本,其他你可以学不好,但这些东西必须要弄明白,没有明白这个之前就去学其他东西只能称之为奇淫技巧。
杨易也终于知道为什么以前看电视那些古代文人都要闭着眼摇头晃脑的去读一篇文章,原来这看上去傻到极致的表现,却是集中注意力的最好方法。
在很长一段日子里,夫子给杨易的作业就是摹贴,背临。《为学论》,《论语》,《经学》。。。各种杨易知道的,或者不知道古学经典,堆满了书案。
夫子不教他学问,杨易也乐得其为,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自己的字已经练到像模像样,至少已经快改掉前世方形简体字的习惯了。
平日在书院晃晃度日,休沐时就回去看看母亲,或者去刘文徵那里看下进度。
凝妃过的很好,看到杨易时脸上的笑容也由心太多,一个母亲的心病永远是自己的孩子,孟母可以为孟子三迁其所,岳母能给岳飞背上刻出精忠报国,而杨母因为身份的束缚和杨易特殊性,一直生活在自责当中。
杨易逐渐走上了正常人的路,这是解开了禁锢凝妃心里多年的心病,连给杨易绣的衣物都添了许多色彩,足见她比以前开朗许多了。
刘文徵那里倒是出了些问题,很简单,启动资金不足。
杨易想要选一个黄金一点位置作为门面,这就是很大一笔预算了,“黄金地段”这种价格高的离谱的房子,并不是只有现代社会才有。在大光,想要一间地段好的房屋,依然是一个足以让人手抖的价位。
这几日这个问题一直在杨易脑中环绕,做为一个现代人,想要在不知道现代经济体系的古代赚钱问题不是很大,但第一桶金的来源很麻烦,无论古代现代都是一样的。只有跨出艰难的第一步,才能有选择路的权利。
每天念着生涩难懂的文言文,脑子里却极力的回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经济学,杨易却并没有觉得别扭,反而过的很舒服。
他觉得自己只要远离那逗比二人组,就会少很多麻烦。
可是让人有些难受的是,最先给四人学舍带来麻烦的却是杨易和老实的寒门学子楚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