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明鉴

荆楚帝国 贰零肆柒 1645 字 9个月前

大将军寒疾昏厥,幕府方士束手无策,只能将大将军抬入马车内烤火。包括刘池在内,一堆人全都慌了。好在各军之将各司其职,不需王翦直接指挥,秦军并未因此慌乱——各军之将都不知道王翦寒疾昏厥,他们只能看到代表大将军的羽旌一直竖立在风中。

“大将军不醒,万不可变也,若承白将军所请,后诸将请命而无答,大军必乱。”刘池是腹心,但他是统筹管理整个幕府,现在说话的是兵法主谋士武勾卑。

“白将军已定阵列,岂能随意换将?”刘池指着前方交战的阵线大喝,并不同意武勾卑的意见。

战中楚军火炮出乎意料的响起,炮响时他以为前军必溃,没想到前军奇迹般的顶住了。但是白林手中的后军士卒全部拼光,连将率的短兵都压了上去。现在的问题在于,前军之将白林向幕府请命不要次阵填补前军阵列,而要从羌瘣手中抽调士卒。

这就和战前军议时布置的不同了。战前的布置是:前阵打光次阵再上,次阵打光第三阵再上。第三阵打光,第四阵、第五阵再上。

两种办法哪种好?筹盘上是后者好,实际战场上往往会让人选择前者。其原因在于次阵、第三阵、第四阵、第五阵的将卒全没有接敌经验,一旦接敌必然会产生不适,而前军将卒已经血战良久,他们知道如何应付本次决战中楚军正运用的那些战术。以他们为骨干,再以后方军阵的士卒为血肉,如此组成一道血肉长城才是最稳妥的办法。让仓促上阵的其他将卒接替前军而稳住阵线,可能稍一疏忽就会被楚军攻破阵列。

王翦若在,按刘池的意见没错,但王翦不在,诸将受命后会派人到幕府请示——这种做法等于是剥夺各将的实际指挥权,让白林这个年轻的前军之将一人指挥这场事关大秦存亡的决战——却又不能让诸将知道王翦昏厥。知道的话,次阵左将军羌瘣还好说话,第三阵右将军赵勇,第四阵后将军安契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意见。

战阵稳定和内部指挥稳定之间,两者需要做一个抉择。兵法主谋士武勾卑地位比刘池低,他不得不揖向不说话的护军扶苏,“大战之时战局万变,前议万不可改,改则必乱。长公子乃大军护军,大将军不醒,请长公子定夺。”

武勾卑请长公子说话,这倒是提醒了刘池。他也大声揖道:“大战之时战局万变,正因如此,我军方要因敌而变,不可不变。军议时以为前军阵列四刻之内必破,且荆人无有巫器。如今巫器之下前军阵列竟五刻不破,此时万不可换将而战,长公子明鉴。”

双方都请扶苏定夺明鉴,扶苏什么也不懂,他只能看向一边的白狄太傅,向他请教。遗憾的是,被无所不知太傅视为神人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只指挥过七、八万人的军队而已,并没有指挥如此多的军队作战。王翦看到雷弹在空中爆炸昏厥倒地,他看到雷弹在空中爆炸也打了好一阵摆子。

如果对楚军的了解不是渐进式的,是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有巫药和巫器,甫一遭遇的人只怕会以为这是宙斯在施展他的神力。楚军很可怕,能抵挡楚军的秦军也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