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建议下诏婉言相劝,他话出口没几句赵政就眨了一下眼睛,堂上大臣也在心里发笑。黄金是金,下币是铜,还是杂铜,谁吃饱了撑的会用黄金去换杂铜?关东四国是敌国,但敌国讲信用,把金银变成债券总比堆在家里好。万一哪天连坐入狱,堆在家中不但便宜了别人,还成了又一项的罪证。
李斯说完,右丞相王绾再道:“为今之计,可命各关严查商旅车马,严禁金银运出大秦。再则,舟师重建久矣,便不能将荆人逐出大河?”
“不能。”卫缭毫不掩饰,直接回答不能。
“为何不能?”王绾追问道。“荆人舟楫游弋于大河,譬如荆人夷矛刺入我大秦之躯,国家血流不止,国尉不自惭否?”
“大河宽至十数里,舟楫行于其上宛若行于东海。荆人战舟可撞可削,我舟师不敌也。”这种话卫缭已说过无数遍了。
“白狄大人曾言荆人战舟源于地中之海,便不能于地中之海请来造舟工师?”王绾还是不死心。
“造舟乃各国不传之秘,大夏不需舟战,故而无有造舟工师,波斯、地中之海等国虽有造舟工师,然万里迢迢,其人不愿入秦。”卫缭再答。
“唉!”连白狄大人都没有办法,王绾也就只好叹息了。
“臣、臣或有……”卫缭不说话,卫缭身后,张苍鼓起勇气开口。
“何言?”群臣都没有办法,张苍这个时候开口,显然是有话要说。
“禀告大王,臣或有愚计。”张苍心跳的厉害,他也想像师兄李斯那样靠一言之计被大王赏识,拜为长吏、拜为上卿,拜为廷尉。成与不成,就看这一回了。
时间慢的好像过了数年,董易终于把话说完,然后整个曲台宫一片寂静。群臣低首,等着赵政大怒,然而他们等了许久也不见王席上有什么声音。身为右丞相的王绾忍不住抬头,只见赵政攥着双拳压在矮几上,一阵一阵的咬牙。
赵政年过三十,即位十九年之久,他再也没有以往的天真,俨然是一个理性务实的君王。加冠前由吕不韦料理政务,加冠后还有熊启那根拐杖,熊启死后,便再也没有别人了。
相邦、丞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邦是委之以国,相权在管辖范围要大于君权;而丞相仅仅是相邦的副手,虽然仍是履行相权,毕竟没有委之以国,不能和君权相争。
吕不韦之后秦国再无相邦,熊启之后丞相这个半个相邦也没有了,空剩下王绾一身清名。王绾之后上来的是李斯,李斯代表相劝对君权的完全投降,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
延及西汉,萧何统管后方,相权才再度崛起,刘邦对此很不放心却没办法改变,于是任命张苍为计相,常驻相府(汉避讳,曰相国)监督审核相府财政。计相是相府的官职,张苍个人忠于刘邦,换一个人任计相这种监督即刻化为泡影,于是刘邦再任命张苍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和相邦、太尉同属三公,对百官有监察之权,这样才把制衡关系确定。
然而这样安排依旧存在破绽。御史大夫是什么?御史大夫就是每日跟在熊荆屁股后面的左右史官,他们记录言行还差不多,要他们稽查相邦府的账目,那可要晕倒了。张苍是因为久习算数,这才能担任计相。换一个人任御史大夫兼任相邦府计相,一样不能监督。
怎么办?既然监督不了,那就釜底抽薪。汉景帝时,改治粟内吏为大农令,再以大农令为少内官员。治粟内吏等于后世的财政部长,总管国家财政,也就是国家的钱袋子,简称大内,与少府的少内相对。因袭秦制之下,相权不好监督,那就拿走相府的钱袋子,等同后世94税改。没钱,相府又不能搞房地产卖地,于是事事皆受制于君权。
汉武帝时,不再玩这套把戏了,第一功臣不再任相邦,第二相邦之下新设司直,司直不仅仅是御史兼计相监督财政,而是直接监督相邦的作为,比秩高于相府长吏,仅在相邦之下。再后来,连相府都没了,尚书取而代之。尚书是什么?尚书不过是曲台宫明堂几个管理文书的书吏,他们本就是少府官吏。
制度上,君权一直在扩张,直到相权完全消失,但有些君王能够跨越制度,独掌全权,赵政就是这种情况。两年以来,借着熊启通荆一案,赵政大刀阔斧,楚系势力被他清理的一干二净,再也不能在秦国政坛翻身。
而后他就发现一个问题:楚系管理清理完后,填补进去的官吏未必比楚系官吏更好。楚系官吏在大王之外还有一个约束,来自熊启个人的约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入得了楚系外戚的眼,当年穰侯看不起范睢不是没有道理。
依秦律,官吏有罪,推荐的人也有罪。楚系要在秦国政坛长青不倒,推荐官吏虽不至于个个都是白起、王翦,也不能是范睢、郑安平。楚系官吏下去了,新任命的没有派系的官吏毫无节制,什么金都敢拿,什么钱都敢贪。
对吕不韦,赵政有办法;对楚系外戚,赵政也有办法。但蝗虫一样贪婪的官吏,赵政没有丝毫办法。秦国本就是靠无数官吏支撑的,包括右丞相王绾,赵政想换就换,但他无法舍弃整个官僚组织。官僚组织没有了,秦国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