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奇计

荆楚帝国 贰零肆柒 3249 字 9个月前

各国文字实际都是一种文字,只是书写顺序、笔画结构有所不同,类似楷书、草书、行书、隶书之间的差异。楚国文字被称为鸟书,即以凤鸟为缘饰,字体饰以鸟形,风格恢诡谲诡、惊雾流波,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画。

庄无地见熊荆低头看了食案,随即将四字抹去,又写道:“请杀赵迁”。这次熊荆再也不能淡漠,而是死死看着他,目光又是震惊又是疑问。

本能上,熊荆反对这所谓的计策。赵偃废赵嘉数年之久,不可能对赵嘉没有所提防,对赵迁没有扶持。赵迁确实是一个摆设,但又不完全是个摆设。如果赵迁是摆设,赵偃死后赵粱为何不自立为王,或者拥立赵嘉为王?

庄无地献计后,一直到宴席散去,熊荆都是眉头紧锁。尽复赵地与迁赵人南下,当然是尽复赵地对楚国有利,但问题是真的能尽复赵地吗?李牧在的时候,楚国已全力助赵,可因为内斗赵国还是崩溃了……

“臣以为赵国亡于内争。”回到楚营幕府,身边再无一个赵人时,庄无地终于可以毫无顾忌的直抒胸臆。“百姓、士卒皆以赵嘉为贤,若能斩杀赵迁,立赵嘉为王,赵国再无内争,尽复赵地或可也。”

庄无地写在食案上的话只有熊荆一人看到,现在他把事情说出来,淖信、养虺、项超、鄂焯一干人大吃一惊,他们根本想不到庄无地要杀赵迁。

“军司马此言何缪。”项超气愤道:“赵迁乃赵王,我军来此乃为救赵,非来此斩杀赵王。”

“军司马之计过也。”养虺也不忿庄无地的奇计,“今之天下皆知大王言而有信,若是大王斩杀赵王,天下何人再信大王?”

“大王万不可行此计。”右史倚宪进谏道。“赵迁必有亲信,今日若杀赵迁,明日赵楚赵便要交恶,赵太后、郭开等人必然降秦,此于我楚国大不利也。”

“今天下将倾,非行奇计无可挽回,大王若是拘泥于旧法……”庄无地作为郢师司马,知道的事情不比熊荆少,并且因为细致的缘故,一些熊荆不知道的细节他也知道。

楚军虽然每战皆胜,但楚国仍处于亡国的危险中,局势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燕赵之地五百余万丁口,大饥之后最少剩有一半丁口,将这些丁口丢给秦国,拿下汉中、巴蜀也无法弥补失去赵地所造成的损失。

“行旧法又如何?”熊荆看着他,压抑的舒了一口气。

“楚国必不测。”庄无地迎着熊荆的目光,如此答道。“大王必要行奇计方可挽回天下时局。”

见熊荆收回目光开始思考,他再道:“赵国失国,一在内争,若非赵迁、赵嘉太子之争,李牧何亡?李牧不亡,有我三国输运粟米,赵国尚可支撑。今杀赵迁、郭开,扶立赵嘉为王,以平原君为相邦,以司马尚为守相,未必不能复国。

赵国失国,二在缺粮。三国仅能输运千万余石粟米于赵,不足也。然灾年之后赵人亦可耕作,我输运军粮于赵即可。李牧之军不过三十万,三十万加之力卒马匹,不过百万之数。百万人一年需粟一千八百万石,未必不可输运。

赵国失国,三在井陉。李牧虽数败秦人,然井陉皆在秦人之手。若我能以火炮、火药复夺井陉、滏口陉,再以混凝土筑之、设火炮以守,两陉无忧也。

赵国失国,四在卒少。然卒少皆因缺粟,若能每年输运一千八百万石庶米于赵,赵地不缺士卒马匹。便有不足,亦可用胡人、戎人补之,入其师旅。”

庄无地一口气说了四个原因,但是他越是说越是让熊荆从犹豫渐渐转为坚定。仅仅复夺井陉、滏口陉这一条,就让他绝了复赵的心思。井陉与滏口陉是八陉之一,邯郸围城之前,滏口陉尚在赵军手中,颜聚大败邯郸被围后,东西夹击下,滏口陉也落入秦军手中。

平原上使用火炮,确能一战击败秦军,但在山地,尤其是井陉(娘子关)、滏口陉那样的山地,楚军推进极为艰难。而要想短时间拿下,除了付出足够的人命外,还要消耗足够的火药。而后者,楚军暂时没有。

“万万不可。”这次连鄂焯也反对了。“若秦人大举攻我,舟楫、粮秣必要不足,又岂能再战于赵地?且尽复赵地,赵国复强,齐国不欲也。”

“旧郢、南阳无有积粟?”后勤是大司马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听闻鄂焯也出声反对,庄无地开始有些泄气。

“旧郢、南阳确有积粟,然数年前敖仓为我军所夺,旧郢、南阳十年积粟多数北运,仓禀无多也。”鄂焯道。“与积粟相较,舟楫更是不足。郢都至旧郢两千三百余里,这是水路;郢都溯淮水西行,水陆相加,亦有一千七百余里,秦人大举攻我,舟楫必要不足,如何能输运一千八百万石粟米于赵地?

且粟米至赵地,非至邯郸,而当至邯郸以北四百里之井陉,水路逾两千余里,往返或将两月。一年仅可输运三次而非五次……”

鄂焯一说起输运就没完没了,熊荆将他打断,他再度看着庄无地:“杀赵迁赵国便不再内乱,此确否?如何保证?

尽复赵地需多少时日、需抽调多少楚军士卒、需消耗多少火药,方能将秦人赶至太行山以西并夺下井陉、滏口陉两陉?秦人增卒若何?我亦增卒?

输运不可支撑赵国,赵地几经战乱饥荒,不但无可战之卒,也少耕种之民。项师、阳夏师、越师需滞留赵地几年?”

熊荆连续问了三个问题,庄无地的奇计太多一厢情愿,他无法保证杀了赵迁赵国不会有再有内乱,内部可以像楚国现在这样团结。他也不能确定赵偃、赵迁不是一个被他人举着的幌子,问题是实质是赵国内部的派系斗争。

除了齐国和燕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秦国都经历了迁都,但齐国五都,燕国上下都。迁都代表着版图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权力结构开始转变。楚国从丹阳到纪郢、赵国从晋阳到邯郸,魏国从安邑到大梁(魏国起家之地是魏地,今山西芮城)、韩国从阳翟到新郑(韩国起家之地是韩原,今陕西韩城)、秦国从雍城到咸阳,都是从边缘地带迁至中心地带。

边沿地带皆是起家之地,也只有边沿地带崛起的邦国才具有壮大所必须的勇武。然而边缘旧地除了勇武,还有族系久远的公族、复杂繁锁的的习惯法、密密麻麻的先祖神龛。从部族转变成国家必须经历一次组织、权力结构的转型,旧地必要被淘汰,这才是列国迁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