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荆楚帝国 贰零肆柒 2254 字 9个月前

“言。”熊荆点点头,等着他的计策。

“可请山中猎户引路,彼等或知山中小径。”斗常说的也是废话,这道命令很早就传达给了妫景率领的骑兵第一师。作为参谋人员的斗常当然知道这一点,在熊荆反唇前,他速道:“臣以为仅靠将卒探寻不足也,此尽告上洛百姓,必有知者。”

“大王,臣以为不然也。”庄无地道。“山中谷道,崎岖难行,五师行之,前后便已相望百里。秦人已设备,若在谷口山坳处设伏相候,我军必失也。”

庄无地担心行军长径过长,被秦人设伏。除此以外,他的立场也常常和成通、斗常等人不同。倒不是私人恩怨,而是彼此对楚军战略的理解不同。便如树枝一样,项燕和成介是救赵和攻秦的分别,庄无地和成通是同在攻秦的这根大枝上,激进和保守的分别。

激进如斗于雉、潘无命、成通、若敖独行、妫瑕等人,保守如东野固、陈不可、鄂乐、蓝奢等人。前者自然要灭秦,最少要击破咸阳,另立秦王,如此以绝楚患;后者希望的不过是恢复旧楚之地。秦国如果真打算割两郡以求和,他们心里实际上是愿意的。

楚国想一统天下吗?即便在强盛的威王、怀王时期,一统天下也从未成为楚国朝野的共识。在天下,要到孟子,才有天下重新‘定于一’的想法,此前孔子希望的不过是劝说贵族重新遵守礼制、勿坏礼乐。

而今楚国复强,朝臣大夫们同样没有一天下的想法。收复旧楚地是他们最大的期望。秦地、赵地、燕地,那些地方和楚人有什么关系?温暖舒服的南方不待,跑去干燥寒冷的西北和北方,谁会这么傻呢?

秦岭(以及伏牛山)淮河一线是华夏地理真正的南北分界线。为了翻越秦岭,从西往东,依次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峪谷道、武关道。这些山道全都崎岖无比,走势皆顺着河川。秦岭有七十二川,但真正能通行的,也就几条谷道而已。

秦人把能够通行的三条川(也就是峪)堵死,楚军也就无路可走了。士卒虽然可以穿山而行,但火炮、辎重、随军马车无法通过。即便士卒穿山而行,一天也走不了多少里。等楚军走出山谷,蒙恬率领的二十多万秦军早就抵达蓝田。

今日一早,秦军驰援关中的讯报就传了过来,包含:其一:秦军并未全部驰援关中,而仅仅只有二十万、不超过二十五万人驰援;其二,率军驰援关中的秦将不是李信,而是蒙武之子蒙恬;其三,蒙恬没有走预料中的崤函谷道,而是由茅津渡河,从蒲坂浮桥进入关中。

讯报的及时传递让众人窥视到了秦人战争黑箱的一角。秦军没有全部驰援关中,领军之人自然不会是李信。要知李信是赵政的爱将,他出现在哪里,就说明秦军的主攻方向在哪里。即便咸阳危急,秦王赵政仍然不愿放弃南阳和南郡,这才促成了这次分兵。即便分兵,救援南阳仍然是秦军的战略重点。

率军的蒙恬没有选择更近的崤函谷道,而是选择远了一百多里的蒲坂道,作战司大概能判断出秦军的行军速度——

秦军是内线行军,根本不必在意行军长径。行军长径如果过长,比如长达上百里乃至几百里(这并非不可能。计算表明,一个机械化步兵师分成两条行军纵队时,其行军长径多达一百八十公里,而分成三条行军纵队时,行军长径为一百二十公里[注12]。这仅仅是一个步兵师)。

冷兵器时代装备、车辆很少,且队列密集。以大司马府作战司的计算,一个标准楚军师的行军长径为十六里,秦军一个尉大约是十四里(皆是一条行军纵队),然而十个师就是上百里了。这样漫长的行军长径一旦遭受敌袭无法快速展开,很容易被敌军各个击破。

因此外线作战时,将率、司马都会尽量缩短行军长径。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增加行军纵队,而增加行军纵队,又要选择更宽大的道路。秦军在己方腹地行军,并没有遭受伏击的可能,之所以选择蒲坂道而非崤函道,唯一的解释就是为了增加行军纵队。

而增加行军纵队的原因,只能是蒙恬准备带着秦军狂飙。狂飙才会拉成行军长径,增加士卒的行军时间,通过增加行军纵队可以避免过长的行径时间,减缓士卒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