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菟和山

荆楚帝国 贰零肆柒 3246 字 9个月前

这一夜宛城城墙上的相谈是兄弟俩的最后一面。次日未到朏明,熊荆便出宛城率师直下邓邑,经过邓邑后溯汉水至临品。临品暂歇一晚,次日王舟换成两桨中翼战舟,从丹水北上商密,中午在商密稍作歇息,下午便前往荆紫关。

此时的荆紫关谷地全是舟楫和士卒以及连绵不断的军幕。好在谷地有六十多里长,加上雒越、西瓯、泰人、苗人这些部落所属的士卒,再加上辎重后勤部队,二、三十万人聚集这片谷地也不显狭窄。只是一万多艘舟楫停满了水畔,很多战舟甚至是数艘并排停靠。

熊荆看到的场面是六十多里几乎全是军帐,丹水两侧全是舟楫。好在这个时节的丹水最窄处也超过四十米,两侧停靠三排舟楫后,中间还能剩下最少十八米的航道,熊荆的舟楫正从这条航道徐徐上行。

“大王有令:勿以王在,各行其事!大王有令:勿以王在,各行其事!”为了不扰军,王舟前舟上的寺人齐声大喊,一些出帐想奔至水畔行礼的楚军士卒听闻此令只能原地驻足,眺望从丹水中央驶过的大王。倒是听不懂楚语的越人士卒毫无顾忌的冲至水畔,甚至很无礼的冲上岸边战舟,顿时惹来王卒甲士的怒视。

熊荆并未注意这些无礼的越人士卒,还在三十多里外他就循着黑烟,举起陆离镜注视荆紫关前正在清理沉舟的楚军工兵。越往前就越能听见蒸汽机的轰响,不过这时候楚军幕府已到了,战舟转入淇水。

“臣等拜见大王。”近卫甲士登岸以后,王卒才驶入淇水停靠。成通率领着幕府内各师军率出帐迎接熊荆、斗于雉等人,钟鼓一时大作。

“军中礼仪当以简洁为要,免礼吧。”楚人喜欢钟乐,因此大军作战也带着钟,还有女伶女乐。这当然是旧传统的遗留,大司马府虽然明文禁止,各师依旧不遵。

“前军已至何处?”幕府设在丹水、淇水交汇河汊的小丘上。帐内的谋士、法算、天文、地理、通长等人对熊荆揖礼。这实际就是若敖氏的幕府。揖见熊荆后,这些人迅速退下,大帐内只剩熊荆、斗于雉、成通、斗常还有各师将率。

“敬告大王,以时日计,前军今日可至竹林关。”成通是揖道。

“哦!如此迅速?”前天中午飞讯命令成通速速攻拔竹林关,到现在不过三十多个时辰,前军就已赶至竹林关了。荆紫关到竹林关水路有两百里,直线距离却只有一百四十里。多出来的六十里全是丹水在群山中蜿蜒和曲折。熊荆以为要明天才能攻伐竹林关,没想到今天楚军就冲上去了。

“然也。”前天一早成通没有祭祀先祖就奔至荆紫关要夺下若敖独行的兵权,没想到他刚到宛城的军命就追了过来,军命要求他速速拿下竹林关,于是一场训斥瞬间改为慰问。

“禀大王,我军明日可下竹林关。”斗常道。“今日仅随师至竹林关,夜间越人士卒方至。竹林关者,遍地竹林。泰人之率泰竹言泰卒善竹林之战,故与大长老宋请缨前往。”

丛林战楚军确实不如越卒,泰竹这人熊荆也有印象,他单名竹,楚人习惯叫他泰竹。让他吃惊的是诸敖之一的大长老宋,一大把年纪的他也竟然亲自上阵。

“敖宋往之,竹林关必下。”熊荆放心道。“只是阻塞水道沉舟如何?明日我军便要进军蓝田,沉舟不去,如何行军?”

“禀大王,最迟明日午时,可清沉舟。”以前的砲兵之将公输忌现在兼任工兵之将。正是他在指挥工兵清理丹水上的沉舟。

与鸿沟、南济不同,丹水上的舟楫、特别是丹水上游的舟楫多是排水几吨的小舟。这些舟楫装上土石沉入丹水后可以用浮箱利索的拉起。浮箱顺着丹水逆行,一艘艘拉起那些沉舟,然后推至岸边或者河湾,这要比鸿沟、南济的大型沉舟容易清理。

“如今有几师北上竹林关?”熊荆问道。

“禀大王,已有六师北上竹林关。”成通道。“臣已令彼等一旦拔下此关便不可休息,要速速进兵商邑。若是不能拔下商邑,亦要聚兵于菟和山之上,以阻秦师西退。”

武关往西八十里,竹林关往北百里,就是商邑。但在商邑以东十里,有一座方圆二十里的方山。方山不高,也就两百米,但它恰好挡住了武关官道和丹水水道。从东面而来的武关官道要顺着方山从其北侧经过,从西面来的丹水则要从方山南面流淌再转而南下。

这座方山的战略作用比西面十里的商邑重要的多。谁控制了菟和山,谁就控制了上洛商邑盆地,并可以将东面武关、南面丹水挡在方山之外。

“先君昭王攻夷虎之年,为攻伐蛮氏,申公寿馀曾率军驻于菟和山之上。”武关道诸多要隘,为了让大王更清楚菟和山,斗常说起了前事。“占据此山,武关秦军速败。”

“若是武关秦军占据此山呢?”幕府里有沙盘,熊荆看出了此山的重要性。

“禀告大王,若是秦人占据此山……”成通看向斗常,也看向远处的谋士,最终道:“若五万秦人精卒占据此山,咸阳恐不克。”

他说的熊荆眉头一皱,好在军司马斗常又道:“我军侦骑屏绝交通,秦人不知我已拔荆紫关,亦不知我军进至竹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