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线作战,在有准备的情况下,粮秣并不是多大的问题。楚国之所以停造海舟、大建大舿,也是海舟不能进入内河运粮的缘故。
卫缭说完粮秣,又道:“三国不与我战,赵国将亡。赵国若亡,我得天下之三而攻天下之一,必胜也。三国与我战,我或可延至大河冰封再与之战,如此其军锐气已失、士气浮动,我亦大胜。若荆人以破城之器、巫器攻我营垒,速与我战,我必要百万之卒方能大胜之。
大王请知,此战乃我大秦灭四国、一天下之战,此战若胜,天下就此定矣。”
灭四国、一天下!这六字慑住了赵政的心魂,他追究的不正是一天下吗?此战如果胜利,秦军击败三国合纵军,日后灭魏、灭楚、灭齐,就水到渠成了。可如果此战战败……
“卫卿以为……,我军胜否?”已经忘记了呼吸的赵政如此问道。
“无有八十五万,不可胜。”卫缭道。“臣以为欲败荆人,必要以两倍之卒。荆人二十五万,故需五十万,余者相等足以,多者益善。”
秦国有三百万户,每户一人便有三百万人,关键是粮食是否能够支撑。当年决战于长平,先君昭襄王赐河内庶民一等爵,就是为了运粮。现在粮食足够吃到秋天收粟,那就没有什么能够阻碍百万秦军于共邑与三国决战了。
“可!”赵政点头,他答应后再度看向卫缭,告诫道:“此战可胜不可败!”
“臣知矣。”卫缭读懂了赵政的意思,心中稍凛。
“何人为将?”赵政又问。百万大军交予他人之手,他很不放心。
“当以李信为大将军。冯劫为右将军,蒙恬为左将军。”卫缭揖告。“护军乃赵亥。”
护军是朝廷控制军队的一种重要方式,听闻是赵亥为护军,赵政不再多言。即命赵高书写王令,加盖印玺后交予卫缭。卫缭没有停留,当日便急返两百多里外的咸阳,数日后当赵政的车驾返回咸阳时,全国各郡县的士卒已开始征发。
赵政西去狄道亲迎蛮夷大人,以致于两个多月都没有视朝。这一日的清晨,王宫皋门外玄端颤动,异常热闹,几乎所有人都在私语大王亲迎回来的那位夷狄大人。
“大人?!”浮邱伯高声的喊起,“茹毛饮血、衣羽寝皮之族岂有大人?彼人乃白狄,白狄豺狼,不可厌也。大王必是受人蛊惑,方才亲迎其入秦。”
“大王还要长公子扶苏拜其为太傅呢……”秦臣多客卿,客卿大多数是献计献策强秦之人,而不是什么博学之士。浮邱伯作为荀况的弟子,对白狄大人狠的是牙痒痒,可这些客卿没有那么多怨恨,对这件事多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
“此大谬也!”浮邱伯大怒。“长公子拜白狄为太傅,此以夷变夏者也,君等怎可坐视?”
浮邱伯再怎么诋毁大王亲迎的夷狄大人,群臣也是看热闹,可他要把大家拉过去一起反对夷狄大人,尤其大王正在兴头上,那大家就不参合了。
浮邱伯话说完,诸人全部退后,与他离得远远的。他见诸人如此更加气愤,这时候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子伯何必如此?”是韩非。
“彼等竟不知夷夏有别。而今大王欲使扶苏拜那白狄为太傅,此日后欲行夷狄之道也!”浮邱伯大愤,手上的玉笏几乎要被他扳断。
“大王亲迎白狄大人,其必有强秦之计。”老师是儒者,但韩非不是,他丝毫没有浮邱伯这样的愤慨。
“可这是以夷变夏!”浮邱伯似乎要把对其他人的气愤全转移到了韩非身上。
“变夏又如何?”韩非一点也不在乎浮邱伯所说的变夏,他道:“‘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此先君穆公之求贤令也。大秦能成今日之大秦,便是因为不论贵贱、不辨夷夏、不分敌我,但凡能强国、能得利之计,便要行之。郑国本是韩侯,入秦为行疲敌之计,然又如何?修渠对大秦有利,是侯谍又如何?”
“你!”浮邱伯愠怒。儒家重‘义’,可法家重‘利’,他在乎的东西,韩非一点也不在乎。
“皆是老师弟子,为何怒目相向?”官越大到的也就越晚,李斯来了,看到浮邱伯与韩非争论,他过来说话。他说的浮邱伯低头,这才看向韩非,“你也是老师学生,为何要帮那白狄说话?”
李斯一句话也说得韩非瞥目,他再道:“众弟子中,你最善辩,今日视朝,你当与我一起驳斥那白狄。”
“诺。”靠着熊荆的提醒和荀况的庇护,韩非才没有惨死狱中。白狄大人入秦韩非心里其实是很高兴的。有那位白狄大人在,自己就不再是李斯的眼中钉、肉中刺,反而成了他拉拢的对象。李斯说完他答了一声诺,心里根本没想把那位白狄大人辩倒——一旦辩倒,李斯说不定又担心自己会抢他的位置。
韩非心里如此着想,入廷后才发现自己显然想多了,白狄大人根本就不想和大家辩论。
“有人告诉我,秦尼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他有最贤明的君主,最善战的士兵,最富有智慧的大臣。我,亚里斯多德四世,为了表达我对陛下的尊敬,特意制作了一顶纯金王冠献给陛下。”
亚里斯多德四世就站在赵政王座下,他身着白色希腊式的托加长袍,面对秦国七百多名朝臣从容而谈。随着他的话,仆人献上了那顶精美绝伦的黄金王冠。
“但是,我很担心工匠制作时掺进了白银、白铅,或者红铜。既然秦尼有这么多最富有智慧的大臣,那请你们帮我甄别:这顶王冠是否是纯金的?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甄别时不能损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