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公主的秘事

明末之虎 遥远之矢 2324 字 9个月前

崇祯十二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系东北边防,防卫清军。

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吸取过去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又派兵先攻占锦州城的外围据点,后又在四面扎营断绝其外援。

到了崇祯十四年三月,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至此清军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包围,“填壕毁堑,声援断绝”,在这危急时刻,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

崇祯十四年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开始,双方在乳峰山处战事胶着,各有胜败。

在了解了清军的强悍战力后,洪承畴不敢冒进,遂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

并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

不料,洪承畴的这番表态,让朝廷十分不满,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崇祯帝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

洪承畴被逼无奈,于同年七月二十六日,他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被清军占据的锦州外城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不得以,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

见明军大举来攻,皇太极带病急援,昼夜兼行500余里,七月十九日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等要地,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

见后路被断,洪承畴只能摆开决战架式,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

皇太极见明军已陷困境,便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决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

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锦州松山区松山镇),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

最终,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松锦大战的失败,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从此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清人谈迁评价此战道:“惜乎,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可以说,正是这场松锦之战的战败,才造成了明末精锐边军尽毁,所得流寇再无所制,从而得以最终顺利攻灭京城,逼迫崇祯自杀,并导致正统意义上的明朝,从此覆灭的关键因素所在。

此时,得到清军大举进攻辽西的消息后,崇祯皇帝大惊失色。

他万万没想到,清军在被李啸重创,打出关外安静无事了三年后,竟又能前来大举进攻,倒是令他现在完全措手不及。

崇祯皇帝额头渗出冷汗,脸皮都在不停哆嗦。他呆怔了许久,才对一旁的小太监,急急下令道:“快,快传兵部尚书陈新甲,速速入宫见朕!“

“是,奴婢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