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人心向背定成败

崇祯十七年秋 话凄凉 1674 字 11个月前

今岁,四月间,金国下令,治下之民,无论各族统一称为金人,等于是用国家的力量,加速金国境内各族的融合,意图增强金国内部的凝聚力和各族对于金国的认同感。

王彦不敢断定,这是好是坏,但是他见了金国此条政令之后,对于明朝之前以及历代中原王朝,不主动去融合周边民族,进行了反思。

大明既然是天·朝,文明既然先进,就有责任教化四方,帮助周围藩属,学习中国文化。

因此在民族政策上,王彦觉得要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加速国内各族的融合,可以学习金国,重新统计人口,国内之民每人发放一块竹牌,标明籍贯,而在民族问题上,治下之民统一称汉,或者都称明人。

当然除了强制的政策之外,也要许以一定的好处,在朝廷主动要求融合的同时,也要让少民愿意进行融合。

这点王彦听到金国颁布的政令后,与王夫之商谈过,王夫之的建议是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将国内之民的身份,定义为汉和归义两种成分,汉不用说,归义则是归附的少民,不许再提满、蒙、壮、藏等问题。

为了促使归义和少民汉化,归义和汉民之间,自然存在差异,才能促进汉化。

凡事获得汉民的身份,百姓就能在大明随意出行,不需要路引,可以经商、从军、购买土地,子嗣可以免费入州县的蒙学等各种便宜。

归义则受到一定的限制,从军、经商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出行进入城池,更是需要批准,享受不到朝廷的诸多福利,但是归义只要能说汉话,且归顺三年,就可以到地方官府改成汉籍,能活汉话会写汉字,则只需一年,有为明朝立功,则直接赐汉姓身份。

当然,这还只是王彦与王夫之私下商谈的结果,有什么纰漏,想要推行,还要内阁和议事堂通过才行。

总之王彦觉得,朝廷因该主动要求周围臣服之民,进行汉化,这样有利于明朝,快速稳定边疆地区。

这样的政策只要实行,一旦某地,汉籍超过归义,明朝便站稳了脚跟,归义全成汉籍,那他们生活的土地,就是汉地。

招降书信射入成中,性命都不保了,蓄发,改汉姓,穿汉服,对于满人来说,根本不算事儿。金国的满人,早就已经剪辫,穿汉服了。

敬谨郡王府邸,一群将领站在下面,尼堪看完劝降书信,沉默半响,仰天长叹。

众将领见他神情,心中一喜,都松了口气,以为尼堪接受了明军的条件,这样十多万满人,就还有一条生路。

众将脸上刚放松了一些,谁知道尼堪却忽然恨声道:“冯铨老贼,本王早就怀疑他有鬼,果真是投了南明。王贼让我们改姓、蓄发,这是对我大清的侮辱,汉人为了衣冠,能举城相抗,我大清的勇士,同样不可侮辱,本王誓与北京共存王!”

他这么一说,下面的将领,便齐齐变色了。剃个小辫儿,马蹄袖和马褂有啥好的,谁美谁丑不是一目了然么,改了有啥大不了,你想死,我们可不想啊。

要是明军不给他们活路,他们还有可能和尼堪一起与城池共存亡,可是王彦给了他们一条生路,他们自然要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