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也能通过科举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统治阶层来,避免这些人才留在底层,对王朝不满形成叛乱。
一般来说,人才都在朝堂之上,王朝便安定,而人才都在乡野,那王朝基本就快要完蛋了。
不过王彦觉得光科举一条道路,还是不够,特别是他现在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变革时代,必须从底层多建几条上升之路,才能缓解社会上的矛盾。
唐朝时,一个几次应试进士,但皆名落孙山的读书人,发现科举之路不通之后,满怀激愤的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提诗之人,回去后不久,便撤起大旗,造了唐王朝的反。
后世一个屡试不中的秀才,在科举失利之后,更是恨透了孔夫子,搞起了拜上帝教,搅动风云十多年。
如果整个社会不只是一条上升通道,匠人、商人的地位也被提高,那科举不成,写诗的那位可能就继续回去贩盐了。
在现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思想动荡的时刻,王彦更是要想办法给民间更多的上升通道,让人们有多种选择,否则整个社会就会矛盾重重。
这次金华叛乱,背后虽然好像有什么人在操纵,但是根本原因,还是民间和士林都开始对王彦有所不满,只有他们不满了,才会被人煽动起来。
顾炎武听了王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若只有科举一途,现在朝廷取士明显偏向于心学士子,原来受理学影响的士子,中举的几率便大大减少。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最后无法获得功名,自然怨恨殿下和朝廷,这时如果多一条路让他们走,那他们便不会去参与金华的叛乱。”
整个明朝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是社会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