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8章 五德票

崇祯十七年秋 话凄凉 1142 字 11个月前

往常年底,必然是物价猛涨之时,这是大量白银流入,大量物资流出,以及朝廷负债,有意制造通胀转移财政压力等等原因造成的结果,但今岁年底,随着朝廷经营南洋,同西方贸易,使得大量南洋物产流入中国,加上朝廷收支实现平衡,人们收入增长后,物价却并未上涨,这自然使得百姓高兴起来。

唐王闭眼听着窗外的声响,听了鲁王的话,却睁开眼说道:“楚王是难得的相才不假,却并非我皇家之福。”

鲁王听他这么说,不禁一仰头,将一杯绍兴粉酒喝倒入肚中,听着唐王继续说着,“就说着借贷之事,他五德号从中获取了多少好处?现在朝廷都用五德票来给官员发放俸禄,民间也喜用五德票,而朝廷的宝钞,盐引反而一文不值,王彦这是用朝廷的钱财,肥了王、何、陈、冯等豪族的腰包。”

明朝官方也有纸钞,最先是宝钞,可是朱家吃像太难看,规定一贯钞一两银子,但实际上并没有准备金,印的又实在太多,基本等于明抢,信誉很快破产,变得一文不值。

宝钞破产之后,明朝又搞出一个盐引,让商人代替朝廷给边镇输送物资,然后朝廷给予盐引,让商人去两淮提盐。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有想法的政策,朝廷减少运输带来的损耗,商人获得了盐引,而盐引明显比宝钞要高上许多,因为盐引的背后是盐在抵押,相当于货币准备基金,所以盐引可靠坚挺,实际上成为了明朝商品流通中的硬通货和货币。

只是盐引这个政策虽好,可缺少监督,最后还是被明朝给玩砸了。

明朝产盐有限度,每年就能兑换那么多盐,可是皇帝发现这个盐引能换来物资,便把迟不住了,从起初给边关运送物资给盐引,到给宫里送东西,也给盐引,特别是嘉靖皇帝时,盐引很快就超发,不少商人排队要排二十几年才能取到盐,致使很多人因此破产。

小说多少能反应当时的民间状态,《金瓶梅》中便有个情节,说一个商人死了,留给儿子几张盐引,希望以后能换到盐。人死了都没等到,可见盐引政策基本已经奔溃,只有官商勾结,插插队,才能拿到盐,所以盐引的信誉也被明朝玩残。

要说中国地大物博,朝廷想要借钱发展,应该十分容易,但是朝廷在民间已经没有多少信誉可言,等到王彦向民间借银时,商人听说朝廷借钱,都把头摆的跟拨浪鼓一样,最后王彦只能用矿产抵押,以五德号的名义向民间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