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郭必昌在面对郑成功时,心中难免有些担心,所以他才来找王彦,没想到王彦还是把他们推给了郑成功。
其实在明清之际,士绅在明清之间,立场可以说十分复杂,首先是清兵战据南京之后,大批直接倒向清廷,但剃发令之后又大批参与反清复明。
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当时思想上的混乱,明朝到了崇祯年间,就已经烂到骨子里了,王朝的末气,士绅阶层大多感受到,加上人文主义思潮,士绅多重自身利益,不愿为朝廷出力,他们视满清与李自成一样,不过是换个皇帝,所以轻易屈服。
可是事实上,他们在降清之后,又很快发现了满清的不同,就说这郭必昌,他劝说郑之龙投清,可在历史上,他却又因为与其子郭显谋为郑成功内应,举家被清朝提督赵国祚所杀。
郭必昌显然不是特例,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东林矩子钱某人,世人多知其“水太凉,不能下”的名言,但观其之后的举动,不仅数次以银钱支持抗清,甚至秘密谋划了会师长江的大计划,读其之后的诗词,对这个复杂的人,着实很难恨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投清又反清,一波接一波的觉醒,实力始终无法统一的乱向,终归还是思想上的混乱。
那么明清之际是否有一种思想能够救大明,有,可惜晚了几十年,那就是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其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顾炎武眼中,满清入中原,种种暴行,就是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在今日看来,很好理解,但在明清之际,大多数人却并没有意识道,百姓种地纳粮,就算是许多士绅,也只将满清看做异姓改号,明朝完全没有将士绅、百姓完全发动起来。
许多士绅投了清廷,才发现上当受骗,而八闽之地被骗的最惨的,无疑是海上霸王郑芝龙,他权倾朝野的大明太师不当,去相信清廷的鬼话,不仅把郑氏多年的基业一手葬送,自身也被软禁在北京,成为阶下之囚,连带着跟随郑氏的诸多闽地大族也吃了大苦头。
试想一下,郑芝龙已经投清的情况下,清军将领依然因为贪图郑氏的财富,攻下了郑氏的老巢安平,连郑成功母亲都被侮辱,何况他们这些普通的闽地大族,清军自然少不了一番盘剥。
这次泉州清兵作乱,他们虽然没丢掉性命,但也损失了不少钱财,最主要的情况是全部吓得不轻,心中在也没有安全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