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三点,第一是确保南明内部在名义上达成共识,将隆武尊为共主,承认他皇位的合法性,弥补他血统上的不足,使大明不至于分裂。第二点,则是避免冲突,使得三方能一至对外。第三点,则是吸取“唐鲁之争”时,相互挖墙角,乱许官爵,造成官制的混乱,以及使朝臣人心不稳的惨痛教训。
王彦点点,“臣明白了~”
“这次商谈,就由爱卿与左阁老一起决断,苏卿对于鲁桂二藩,态度太过强硬,朕已经将他支往澳门与佛朗机人商议对抗荷兰人的事宜,爱卿要尽快把这件事落实下来。”隆武说完,遂即挥手道:“爱卿一路也十分辛苦,朕还有奏折要看,便不再多说,爱卿退下吧~”
王彦与苏观生治理粤地,海贸通商,基本与葡萄牙人合作,但荷兰人始终想要垄断对华贸易,只是王彦与郑氏和解之后,他们没有胆量挑战大明。
郑芝龙降清之后,在东海和南海上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原本的远东海上霸主郑氏,一下土崩瓦解,郑氏势力分裂,虽说郑成功继承了郑氏的部分基业,但他此时的重心在对抗清廷上,荷兰人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舰船频繁驶入南海,劫掠了数艘大明的商船,想要迫使大明与其贸易。
这种事情,大明自然不能容忍,隆武就正好借机将苏观生支开,以免他影响与桂鲁二藩的商谈。
这时王彦看见皇帝已经拿起奏折,凑到烛火下眯眼观看,遂即行一礼,“陛下也要注意龙体~”说完,就恭敬的退出了大殿。
张煌言与王彦一样,都是崇祯朝的举人,而且两人身上还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不及而立之年,就被委以重任。
清军攻入江南之时,二十五岁的张煌言,挺身而出,投笔从戎,成为鲁王麾下的重臣。
次日清晨,王彦先与左懋第汇合,然后让人去请张煌言与瞿式耜,为了防止二藩串通一气,所以两人分别被安排在东、西两个驿馆。
朝廷六部刚刚重建,全部挤在原来的巡抚衙门里,王彦与左懋第没有进去,而是站在外面交谈。
不多时,住在东边驿馆的张煌言先到,他下了马车,远远看见两名绯袍大员,却并不认识,但这时车里又下来一人,见了两人却急步上前行礼道:“晚生,拜见楚国公,左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