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府昆山县,弘光朝覆亡后,士民商议拒守,然后潞王与清议和,方才作罢。时县丞阎茂才已遣使投降,被清庭用为知县,于城中多有作恶。乙酉年八月,剃发令至,士民起义兵斩茂才,推狼山总兵王佐才为兵主,迎旧令杨永言入城拒守。
原勋阳抚院王永祚,守备吴毅山引义兵千人进城助战,翰林院修编朱天麟,爱国志士顾炎武、归庄都前往参与义举。
大湖之上,陈子龙同吴易援救杭州失败后,引百八残兵退居太湖,不久原金山卫千户于世忠,引三百精兵前往投效,使太湖之兵曾至千人。
乙酉年八月二十日,陈子龙与吴易以于世忠为先锋,攻入吴江县,杀清庭知县朱廷佐,南直隶大为振动。
浙东,剃发令使原本已经投降的诸府大为振动,就在王彦于丽水护唐王南下之时,一大批有志之士,激愤于剃头改制,纷纷揭竿而起,不顾杀身之祸,大起义兵抗清。
“天下事尚有可为,我欲举义旅,何如?”绍兴府诸生郑遵谦慷慨声言,随与旧友郡将树立大旗,招兵誓师,有众数千人,斩降清官员张愫,彭万里,自称义兴元帅,起兵抗清。
此后,原大明九江道佥事孙嘉绩,杀清庭知县王玄如,起兵于余姚。鄞县生员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拥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兵于宁波。
浙东之地顿时烽火连连,但浙东抗清,于王彦拥护唐王却有些不同,隆武政权乃是王彦等一批不愿投清的大臣所立,手中有兵有钱,但浙东之地,却是在一部分高官如王彦一般南下,一部分投降清庭后,由一批朝廷生员和中下级官员领导的抗清活动。
江南之地因为剃发令,义师拥起,几成燎原之势,但各支义军之间却互不统属,有志之士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急需要推举一人,以为抗清盟主。
时浙东诸人并不知唐王已经就任监国,原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员陈函辉、宋之普等人商议,认为当务之急,在于迎一宗藩出任监国,以抗清兵,而当时浙东诸王,只有逃到台州的鲁王没有投清,随成为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唯一人选。
王彦于温州拥立唐王监国后不久,张国维等人迎鲁王朱以海入绍兴,随于乙丑年八月二十三日就任监国。
鲁王既立,浙东诸路义军似有打破各自为战之局面,石浦参将张名振,慈溪县沈宸荃,冯元骝,足海知县朱懋华,奉化知县顾之俊等纷纷拥护,或召集义兵,或提供粮草,使得鲁王政权逐渐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