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便是朝会日子。太和殿上,站着整齐的班列。百官山呼万岁之后,开始奏事。
先是各部官员出列奏了几件要事,便无其他。仁泰帝正要宣退朝,御史台时远走出班列道:“臣有事禀奏。”时远是一个小御史,出身寒门,平日是个极低调的官员,其他御史时常为了博个青史留名参人,但时远十分胆小懦弱,几乎不曾参过谁。今日他站出来,颇出人意料。
林如海睫毛微抬,扫了一眼站在自己面前的众人。果然有几人或是几不可见的耸了一下肩,或是不自觉的挺了挺脊背,这几人皆是昨日莫修给的名单上的人。林如海一面感叹莫修果然能力出众,一面轻轻晃动了一下左腕,腕上的天珠串子轻微的转动了一下。
只听时远道:“臣要参前江南河台、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大人贪赃枉法、目无法纪、鱼肉乡里、欺男霸女……”时远一长串的罪名念下去,语调抑扬顿挫、显是对林如海之恶行十分愤慨,但许是林如海先入为主,林如海始终觉得时远这一篇话,倒像是在背书。
仁泰帝耐着性子听完,又问众人说众位爱卿怎么看。
尹山听了,忙不迭的走出班列又说了一篇林如海的好话,说什么林大人刚直不阿、一心为民、拯救江南百姓于天灾,于国有功。今日被别有用心的人编排谣言,实是残害忠良的恶行,没有证据的谣言不足为信,望皇上替林大人做主。若非莫修派的人亲眼看见尹山从林府出来后去了王尚书家,林如海都险些被这篇话感动了。
有了时远和尹山抛砖引玉,朝堂上就林如海贪赃枉法一事讨论起来。但此事传言虽烈,到底没有证据,朝堂上颇为僵持。此时,工部尚书王茂安站出班列说:“臣以为,要证明林大人清白,容易得很,林大人若是为官清廉,想来也不惧查验。此事不用劳动刑部;林大人此刻并未卸任兰台寺大夫,此事也不宜御史台参与;因而微臣以为三司里头,大理寺适合出面彻查此事,只林大人是朝廷命官,并非戴罪之身,便是大理寺出面,也只适合派几个官员到林大人家中详查一番,为的是证明林大人的清白。”说着,王茂安微微看向林如海道:“常言道,白日不做亏心事,夜里不怕鬼敲门,本官看来,林大人刚直不阿,只怕并不怕查验。”
王尚书是工部尚书,年纪七十有余,向来稳重公允,威信极高,他这番话说出来,文武百官颇为信服。于是有便不少中允的官员出来附和,劝林如海退一步自证清白了。
但林如海情知这不过是另一个圈套罢了:大理寺官员进了林家门,谁知道会不会无中生有的查出什么来;便是什么都没查出,大理寺官员上了门,有心人再次煽风点火,生出姓林的如果当真清廉,怎么官家又到林家搜查了,可见谣言不是空穴来风的闲话,这看似公允的一查,日后必是后患无穷。
仁泰帝听完,抬头问林如海道:“林卿家看,此法可行否?”仁泰帝面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皇上发问,林如海便不能不表态了。王尚书了解林如海此人,列侯之后,书香门第,最重气节。新荣之家或许为了好不容易挣来的前程,让大理寺搜查,但林如海这样的累世之家,宁愿辞官归隐。
王尚书担心的是仁泰帝升林如海为工部左侍郎,下一步便要彻查工部,因而只要林如海辞官,他便算达到目的。如果林如海自恃问心无愧,让人搜查自家,定会被查出什么。工部掌全国屯田、河工、矿产等事,因涉及巨大利益,其中盘根错节不知有多少勋贵、权臣涉及其中,又有多少不堪入目的阴司,若是一应挖出来,干系重大不说,其牵连之广,后果不堪设想。因而王尚书绝不能让林如海进入工部。
此刻朝堂之上,众人都在等着林如海如何作答。却听林如海道:“皇上,臣问心无愧,自不怕查证。但臣并非戴罪之身,恕臣不能无故接受搜查。”林如海一面说,一面伸手入袖,在腕上天珠上寻了一颗有凹痕的,摸着其中机关,将那粒中空的珠子打开,天珠手串是杜九娘交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