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迷非要导演说出最后的真相,那反而落了下乘,难道非要导演说:我就是想让你们纠结,故意用一个个细节,增加这种矛盾感么?
小说同样如此。
有时候,作者就是故意要你纠结,让你思考,力求达到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理解了这一点,相信大家就能明白《笑傲》里,为什么会有一些前后矛盾,以及一些仿佛‘故意搞事情‘的细节描写了。
当然,作者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你们读者怎么想、怎么解读,是你们读者的事情……“
如果说,林牧的这个回复,还只是让一些读者鄙视他玩小心思的话,那后面林牧发出的一篇文,就让一些读者开始深思起来。
“《谁能确定一本小说的主体思想?》“
“大家或许还都记得鲁迅的那个‘晚安‘的过度解读,一度将其当成笑话看,也又此来怦击其他过度解读的文章。
这当然是对的,过度解读很没意思,但谁能确定一本书的思想?
作者?
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答案,但就像是我前面所说,如果作者有意让读者纠结,故意设置两个不同的选择,那是否就能确定这本书的思想就是……
作者故意搞事情,故意让你们蛋疼?
作者就是在水字数,结果让你们纠结成哈士奇?
把作者的想法,当成一部书的思想,这当然是不行的,而且也限制了这本书的思想性。
……
那读者能确定一本书的思想吗?
也不行,‘文字狱‘就是这种产物,把不必要的思想强加给作品,这也是对作者的一种不负责任。
作者、读者都不能确定,那谁能?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目前也找到了合理的答案,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