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太后断然摊牌,大殿内的气氛立时紧张了百倍以上,空气仿佛已经凝结成冰。
选择,就两个,顺或逆。
李琼微微一叹,经此一役,就算是皇帝回不来了,折赛花在薛太后心目中的地位,也必然是水涨船高。
“老臣早就说过,太后垂帘听政,乃是内阁及政事堂诸位相公集体商议的结果,这还没几天呢,岂容擅自更改?”李琼带着些许遗憾,带着些许酸涩的情绪,无奈的第一个站出来表了态。
唉,谁叫他的孙女儿李七娘只得了皇帝的宠信,却不被薛太后所喜呢?
今日之事,倒叫折赛花占了大便宜去!
李琼站出来之后,孔昆暗骂一声老贼嘴太快,赶忙捧笏出列,躬身道:“禀太后娘娘,臣以为,两年内再擅议此事者,当为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如今的内阁就三相,首相李琼和次相孔昆都站出来表了态,准首相刘金山倍觉欣慰,也出列朗声道:“臣以为,太后娘娘应当晓谕宫外的群臣,莫要自误,速速离去,方为和光同尘之道也!”
薛太后见真正掌握实权的内阁相公们,不再当墙头草,彻底的倒向了她这一边,不由大为欢喜。
说句心里话,政事堂的虚相们,能够拿到平章军国重事的权柄,和薛太后的刻意提携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李中易在时,政事堂里的相公们,白天坐着冷板凳,晚上听老家的族人来信抱怨。
他们心里的积怨已深,压根没领薛太后的这份大人情,定要推翻了李中易搞的乱政。
归根到底,今天的朝堂争斗,其实是李中易推行惠民抑儒政策的一次总爆发。
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导致矛盾迟早都要爆发的。
与其爆发在了儿子们的手里,不如在李中易这个开国太祖的手上,彻底的解决之。
均田500亩、士绅一体纳粮、重开百科而轻进士科,这三项大政中的每一项,都令儒臣们痛彻心扉,如丧考妣!
在儒臣们看来,李中易的这些做法,都属于典型的倒行逆施,数典忘祖。
李中易的心里也明白得很,他挟太祖之威都搞不成的事儿,就别指望儿孙们搞成了。
不管是哪个朝代,开国太祖的种种作为,都会对后世的皇帝们,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今,掌握政务大权的内阁和掌握丘八的王肯,在薛太后的跟前,居然合流了。
明白人都知道,刘洪他们的大势已去!
谁再敢乱说乱动,王肯一直握紧的刀把子,绝对不是吃素的!
仅仅三句话而已,原本僵持不下的朝局豁然开朗,此皆折赛花之功也!
折赛花立下了如此奇功,却依旧低眉顺目的侍立于薛太后的右侧,死死的闭紧了嘴唇,半个字也不肯多说。
“既然诸卿无异议,那就这么定了吧。”薛太后等了半盏茶的工夫,没见刘洪再出来乱说乱动,便一锤定了音。
崇政殿内的风暴,只是涉及的人数少地位高罢了,只能算是茶壶里的风暴。
仅仅是刘洪他们这些人,薛太后也不至于那么的头疼了。
刘洪等人真正用于要挟薛太后的法宝,其实是皇宫门前,跪着的那几百名儒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