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此话一出口,立时震惊四座,这等于是把进士科的取士大权,彻底的交给了内阁。
李琼看了眼很有些兴奋的孔昆,他不由暗暗摇头不已,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李中易不重视进士科的考试,才可能把取士的大权释放出来,何喜之有?
按照惯例,一百名新贡士之中,应该黜落五十名之多,可是,由于杂科闹了那么大的风波,孔昆极力主张全部取中。
刘金山也认为,不可过于偏向杂科,区区一百名进士尔,不如都取了。
李琼和折从阮虽然是首相和次相,在进士科考中,反而居于次要的角色。
既然孔昆和刘金山达成了一致性的意见,李琼和折从阮又没有反对之意,李中易索性大笔一挥,将参加了殿试的贡士,全部取中为进士。
消息传出之后,朝中的文臣们,个个弹冠相庆,将此事视为儒门弟子的一大胜利。
然而,琼林宴之后,新科进士们,一个不落的都被分进了翰林学士院。
与此相反,那些杂科及第的人,虽然品级俱为从九品下,可是,他们这几百人都以观政的名义,分配到了三省六部的各个要害实权岗位之上,每半年轮岗位一次。
在某个衙门里边,尚书或是侍郎,都要靠下级出报告,才能作出决策。真正掌握着各衙门实际庶政处理大权的官员,也就是判官、博士、教授、主簿、管勾这些人。
别看这些人品级不高,却个个精通庶政,衙门里真正办差的,就是他们了。
李中易把杂科及第的三百多人,全面撒网式的分配至各个衙门的最底层,一旦这些人全面掌握了各衙门的庶政之后,浮在上面的尚书、侍郎、郎中或是员外郎等人,轻而易举的便可换掉。
三百多人的官员队伍,密布于各个衙门的最底层之后,直接带来的好处,便是各个衙门处理公务的速度,比此前快了五倍都不止。
原因其实很简单,李中易把杂科及第的这些人分配进各个衙门之后,又授予了他们专折奏事之权。
也就是说,这些到各个衙门观政的预备官员们,都有单独给李中易上奏章。
也正因为观政的预备官员们,有了专折奏事之权,各个衙门之中,一对一被盯死的低级官员们,他们的日子就很难过了。
其实这个套路,李中易是从雍正皇帝那里顺来的。雍正帝的诸多成就之中,除了秘密建储的制度、摊丁入亩的政策之外,最令李中易欣赏的其实是委派候补官员,紧盯着现任官员。
一言以蔽之,候补的官员,想要转正,就必须抓住现任官员的把柄,将其参倒之后,才能顺利上位。
这年月的官场上,只有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情,官员们才有可能往死里得罪同僚。
更巧妙的是,李中易暂时没动进士们的奶酪,把他们都送进了翰林学士院里。
嘿嘿,不是有个不成文的显规则,不入翰林,不得为相么?
实际上,规矩都是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