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诉苦谈心场景,遍及整个战俘大营。大家围坐在火堆旁边,一边吃酒磕瓜子,一边大骂黑心的禁军将领,或是家乡那边的地主老财。
在这个时代,不靠喝兵血发家致富的军官,也就存在于李家军了。
实际上,由于收支两条线,被执行得非常彻底,哪怕是军级的都指挥使,也无法贪污挪用半文钱。
很简单的道理,名义上隶属于参议司的军需系统,现在已经直接归李中易亲自掌握,将来迟早要组建单独的军需司。
作为成熟的老政客,李中易非常清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潜规则。尤其是在钱粮如山的军需系统里,那可到处都是油水啊,手指缝里稍微漏点出去,就可以喂饱一大堆硕鼠。
所以,军需系统里边,管钱、管粮食的军官,被绝对禁止参与出纳或是出库事宜。而且,军法司的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不打招呼的进行抽查。
另外,军械保养不到位,造成的意外损失,比如刀没上油,导致的锈坏,都要严厉追究当事人失职的责任。
说白了,其实就是一句话而已:天朝的事儿,最怕的就是认真!
当然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也有胆子粗,为了钱财不怕死的军需官。不过,只要被查出来的家伙,他们都成了刀下之鬼,无一例外!
天朝的事儿,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逻辑:不患寡,而患不均!
假如说,张三贪污了军粮,或是以次充优,却因为靠山扎实,仅仅给个不疼不痒的所谓处分。尼玛,这就等于变相的告诉没贪的那部分军需官们,不贪占挪用,才是傻x。
俘虏大营里,正在热火朝天的开诉苦大会,不断有穷苦的农民子弟,哭着喊着,要求参加李家军的队伍。
镇抚系统的威力,随着弃暗投明人数的持续狂涨,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这时,知州衙门的客房里,受了轻伤躺在榻上的符昭信,脑袋始终朝着榻内,根本就没看坐在一旁的李中易。
ps:二更送上,还有更,求赏月票!
大队人马进入博州之后,按照惯例,柴熙让和杜太贵妃被安置进了兵马总管府,李中易本人则住进了知州衙门。
原本,按照参议司制订的作战计划,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有拿下博州后,快速整编溃军的内容。
符昭信带来的五万朝廷禁军,以及临时征召的三万乡勇,除去重伤和战死的人,绝大部分都被堵在了城中,成了战俘。
小部分溃军逃出西门和北门后,李勇所部的骑兵营早就等着他们了,真正逃出去的人,恐怕不足百人。
也就是说,李家军虽然拿下了博州,却多了几万张嘴要吃饭,这的确是个大问题。
朝廷的精锐禁军,不仅清一色的都是汉民,而且,他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壮汉,身体素质棒极了。
除了李家军之外,当兵吃粮,杀敌领赏,是这个时代的固有养军传统。
总而言之,就是谁给饭吃,谁给官做,军汉们就听谁的指挥,压根就没有所谓的民族观念。
七万多名壮汉,如果不妥善的予以处置,等主力大军西进之后,势必会闹出大乱子。
如果是别的军阀部队,抓了这么多的战俘,在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后患,很可能采取白起的策略,将他们全部坑杀掉。
如果,粮食足够的话,战俘们都会被贬为奴隶,然后转卖给土豪之家,从事贱活。
被李中易用民族大义武装起来的李家军,从来就不怕战俘多,运行起来日臻完善的镇抚系统,自有一整套分化瓦解战俘的成熟方案。
早在李中易起家之初,就屡屡整编过各类败军,这么多年过去了,经验已经丰富之极。
在战俘之中,伍长以上的大小军官或是骨干分子,都要从俘虏堆里挑出来,单独予以看押。
然后,李家军的独门绝招,也就是“诉苦大会”,就会闪亮登场。
俗话说的好,统帅无能,累死三军。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统帅,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兵。
一支拥有民族责任心和荣誉感的军队,至少在军官的层面,必须有文化,哪怕是普通的士兵,也不能是纯粹的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