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把李安国扔进新兵大营之中,就不再搭理他了,他对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新兵训练系统,非常有信心。
不夸张的说,在军法的大熔炉下,李安国就算是块烂泥,也可以把他塑造成一名合格的战士。
当然了,一般情况下,兵痞、兵油子和渣兵,如果没有特批,显然无法进入军营接受特训。
目前,李中易最关心的基层政权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平卢地区的州、县、亭、村四级政权,基本都被转职的军官们,掌握在了手上。
州这一级,李中易增加了五职:通判、转运使、巡检使、提点刑狱和兵马总管。
州通判分管本州的商业贸易事务,知州的一切行政命令,必须经过通判的副署签押用印,才能正式生效。
州转运使,其实就是财税局长兼粮食局长,掌握本州的财政收入、各种税赋以及粮食的储备,不归知州节制,而直接隶属于节帅府。
州巡检使,也就是公安局长,网格化管理治安、抓贼捕盗以及统计户籍,都是其应尽的职责。
提点刑狱,相当于法院审判委员会的委员,一州设五至十名,无定额。他们彼此之间互不统属,每个人经过抽签接案之后,都有独立的审判权,并直接归节帅府提点刑狱司管辖。
至于,兵马总管,其职权范围,类似于军分区司令员兼wj支队长,州境内的厢军(wj)和乡兵(民兵),统归其管辖。
这么安排的好处,异常之明显,让藩镇根本无法从内部产生。州内的各个大衙门,谁都无法一手遮天,各种大权集中于节帅府的掌握之中。
这年月的社会经济基础,其实以小农经济为主,初级商业和初级手工业为辅。作为最主要的税收基础,也是最重要生产资料的粮田,被碎片化的分置于小家小户之手。
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屁民们追求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外交换的需求可谓是极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社会的事务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四条: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镇压叛乱,征收税赋,徭役和征兵。
李中易主持改革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绝不可能甘心失势折钱,阻力必定是极大。
所以,他最初采取的是鸭子划水,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紧锣密鼓的进行布局。
布局之初,李中易就钻了“皇权不下县”这个丑陋惯例的大空子,从亭和村这两级,最先动手。
转职的军人们,被任命为亭长和村正,他们在职权范围内,以训练乡兵为名,首先捏住了基层的牛鼻子——兵权!
然后,就是人口及田产的普查。这个时候,亭长和村正们,个个识文断字的优势,也就展露无遗了,反映的是李中易逼迫将士们人人读书的远见卓识。
在天朝的历史上,乌纱帽的晋升机制,就是最能够催人奋进的体系,也是最大的人生方向指挥棒。
比如说,后世的公务员考试,朝廷定的死规定就是至少有专科以上的学历,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
实际上,各个镇府部门的用人标准,基本上都要求本科毕业以上的学历,大专生只能报考极少数的职位。
红线划定之后,莘莘学子们只要想在政坛混出点名堂,就都必须过高考和公考这两关。
不识字的文盲,不可能看懂战术舆图。道理很简单,舆图上都标了等高线和各种地名,以及各类注释。
总不能临阵的时候,这些原本是队正、都头的基层军官,还要找个识字的读书人来作翻译吧?
读书明理。读了书才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才可能对异族的入侵,有着真正的切骨之痛!
“爷,三兄已经那个啥……十余天了,也不知道吃得可好,睡得可香?”李七娘拐弯抹角的打听李安国的事,惹得李中易轻笑连连。
说句心里话,李中易也不太清楚李安国在新兵大营里过得如何。正值跃马中原的关键时刻,他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实在是太多了,哪里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去关心大舅兄的那么点屁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