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对此没有公开反对,选择保留个人意见。梅林和鲍里斯将大学定位为“精英教育”,他则认为公立大学不应该成为精英的自留地,而是一个提供“通识教育”的场所。
就本心而言,罗兰更希望寇拉斯堡大学降低门槛,给更多有志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正所谓“全面撒网、重点栽培”。
当前远东急缺大学生,就业形势完全是卖方市场,别管怎么定义“人才”,先把基数搞上去最要紧。大学宽进宽出,像工厂流水线那样批量制造平庸之辈,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创新能力,但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基本功足够扎实,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等到将来多数青年都有机会上大学,国民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大学学历严重贬值,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通货膨胀,再改变教育政策,推行严进严出的精英教育也不迟。
罗兰以地球上的经验为参考,坚持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宽进宽出利大于弊。可他终究还是选择了妥协。理由很简单,相比学生,寇拉斯堡大学当前更紧缺的是教师。罗兰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从灯塔山到帕尔尼亚,从白鸥港到“绿野之乡”,一家家寻贤访能,拿出最大的诚意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寇拉斯堡任教,对方提出的要求出奇的一致——薪酬好商量,生源素质不能妥协。
名家大抵心高气傲,他们乐意为远东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但是绝不能容忍把自己宝贵的知识和精力浪费在脑袋瓜子不开窍的“朽木”身上。他们大多要求参加高考招生,亲自编写试卷,通过严格筛选者方能有幸成为他们的门生。
这简直是把大学生当研究生培养!
罗兰心里叫苦,却只能接受。无论如何先把这群老家伙忽悠过来再说,学生少一点没关系,可要是招聘不到教授,某些重要专业根本立不起来。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他不得不选择迁就后者。
从四月底忙到五月底,罗兰四处奔波,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搞定寇拉斯堡大学的院系建设。按照他的构想,寇拉斯堡大学将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高等学府,暂定设置九所学院,每个学院下设若干专业方向。
当前发展最成熟的无疑是神学院。神学院同时也是辛德拉教会的人才基地,由资深牧师担任教授,两年来为远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青年神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顺利通过“命运神殿”的神启仪式,获得牧师职业,被派往远东各地担任驻村牧师,为罗兰推行的乡村治理计划源源不断输送骨干力量。
辛德拉教会当前登记在册的牧师总数约为220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只有短期培训资历,牧师职业等级不超过3级。鲍里斯大牧首认为低阶牧师已经不再是远东当前紧缺的人才,神学院下一步将加强对精英牧师的培养。通常而言,一个经过短期培训、晋升为1级牧师的青年,还要在神学院接受至少四年的教育才有可能在毕业时晋升为5级牧师,达到这个水平才称得上是教会的精英骨干,国家的青年俊杰。
寇拉斯堡大学创立的第二所重点学院是“工程技术学院”,相当于地球上的工科院校。罗兰本人是学文科出身,但是他也得承认,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理工专业比文科专业对国家建设的助力更大。在教育投入受预算约束的条件下,他只能选择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义无反顾背叛了自己的专业,将资源优先分配给理工专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