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远东北方降下今年的第一场雪。
《巴尔勒周刊》的特派记者“飞毛腿”帕克不顾风雪拂面,乘坐早班列车来到谷地村公社,展开为期三天的下乡采访。谷地村公社的四位领导——公社主任马利克、驻村牧师彼得、治安官尼古拉和驻村德鲁伊巴芙拉——当然是彼得本次采访的主角,近来生意兴隆的“酿造坊”也在文章中得到浓墨重彩的描述。
帕克结束采访回到大兔子窝镇,第二天就拿出一篇题为《乡村新貌》的通讯稿,先是刊登在周末出版的《巴尔勒周刊》上,其后又在寇拉斯堡《祖国日报》总社举办的“乡间采风”征文比赛中夺得银奖。“飞毛腿”帕克由此获得高达500金塔勒的奖金。这笔奖金使他得以在大兔子窝镇购置一栋带有地下室和阁楼的宅邸,并且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年记者。
“乡村采风”征文大赛的获奖作品相继在《祖国日报》的社会版刊登出来,其后又被其它各家地区性报刊转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著名学者李斯特·凯恩斯也读过帕克的获奖报道,并且特地撰文加以引申,发起“发展乡镇企业”、“活跃乡镇经济”的倡议。
李斯特·凯恩斯的文章已经被学术界公认为远东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一石激起千重浪,探讨“乡镇企业”这一时髦话题的学术文章层出不穷,撰文者既有李斯特·凯恩斯那样的独立学者,也有文人出身的政府官员和顾问。远东发行量最大的学术杂志《争鸣》做了一个“乡镇企业”的专题,选择那些卓有见地的文章刊登出来。另一份对工商业界影响力更大的杂志《交易》也发起了相似的专题征稿,前者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学术讨论层面,思想深度有余却与平民百姓关系不大,后者的读者群却更具行动力。《交易》转载李斯特·凯恩斯那篇文章的第二天,就有好几位从事食品加工与销售的企业主匆匆登上北上的列车,前往谷地村公社实地考察乡村酿造坊。
短短一个月后,贴有“谷地村出品”标签的玉米糖浆和烧酒就摆到了寇拉斯堡各大副食品商店的货架上。罗兰特地买了一瓶谷地村出品的烧酒品尝,口感相当不错。
往年入冬后的乡村都很冷清,农歇的乡下人除了在小酒馆里喝酒吹牛打牌赌博无事可做。今年有了变化,《祖国日报》头版转载李斯特·凯恩斯先生那篇关于推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文章,并且附加社论予以肯定。稍有政治敏感性的人都知道,《祖国日报》的社论就代表了寇拉斯政府的官方立场,各地本来就自发成长的农产品精加工作坊得到官方肯定,如同打了激素,加倍活跃起来,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乡村作坊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罗兰很清楚大部分乡村企业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然而这是乡镇小农经济转型必然付出的代价,那些经受住考验存活下来的企业,将为远东国民经济注入新的血液,输送持久而强劲的增长动力!
罗兰对“乡镇企业”的推动只是顺势而为,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当前他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人口普查办公室”,为即将展开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做准备。
这项工作有多复杂,从柳德米拉和冬妮娅主持编制的“调查表”就可见一斑。这张表格反复修改了半个多月,调查项目历经数次增删合并,最终归纳为“常规”和“非常规”两大类,合计上百个普查项目。
“常规普查项目”指的就是家庭人口数量、籍贯、种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之类,不需要向被调查者过多解释。
“非常规普查项目”相对较少,内容也显得比较微妙。比如其中一组关于“超常特征”的选项,调查对方家庭成员——主要指青少年——是否有幻视、幻听之类异常精神症状,是否具有过目不忘、快速心算之类特殊技能,或者古怪的发色、瞳色以及其它罕见的生理特征,比如头上长角,生有尾巴之类。
这一类调查的目的何在?
如果不解释清楚,被调查的家庭可能有所疑虑,比如猜测政府要把那些具有反常特征的青少年关进疯人院,故而对调查员产生抵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