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问题根源,大事不好了

林氏水浒 长安梦入 1307 字 9个月前

赵宣已经在心里发誓,此生一定对林官人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杜壆点点头,表示很理解赵宣的话。

不过这段时间以来,杜壆几乎每日跟在林冲身边,他又是个爱思考的人,在林冲那里学了一大堆的理论知识。

这时见赵宣只是单纯的报恩思想,却完全没意识到问题的根本,杜壆自然忍不住要卖弄一下。

而且杜壆觉得,只有如此,才能让赵宣更加认同梁山军,更加发自内心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为梁山军工作,而不是单纯的只是为了报恩。

于是他想了想道:“赵先生可曾想过,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源,问题出在哪里?”

赵宣想也没想道:“自然是袁崇那个恶贼,此人生性凶残,泯灭人性,无恶不作。”

杜壆摇摇头,学着林冲像他解释时的语调道:“这只是是最表面的原因罢了。袁崇是恶贼没有错,这个世上什么时候都不缺这种恶贼,恶棍。

但说起来,这个袁崇又没甚么本事,若是只有他一个人,又如何能做的了这许多的恶事?

只怕这厮不是早早饿死了,就是早被过往客商打死了。”

赵宣道:“你是说,问题出在他手下的喽啰上?”

杜壆点点头:“是这些喽啰给了他力量,给了他势,同时他又引导这些喽啰一点点变坏,于是一个丧尽天良的盗匪团体就形成了。”

赵宣想了想,点头认同,但随即又摇头道:“可邓飞,孟康他们不也是盗匪么,怎地他们就只把人吓唬住劫财,却不伤人?所以还是因为袁崇这厮天性凶残!”

杜壆心说这读书人就是死脑筋,怎么又把话绕回来了。

当下他也不气恼,继续道:“你说的没错,所以说除却少数天性凶残的人之外,其实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是差不多的,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坏。

比如同样的河北道百姓,在前唐时或者五代时就骁勇善战,可到了宋朝却变得庸弱不堪;再比如同样的河北道破家的农夫,跟着邓飞就不敢做坏事,跟着袁崇就坏事做尽。

这就是因为各自的引导不同,因为普通百姓是最容易被引导,被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