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尘埃落定

无限未来公司保留电池和钛合金的生产和销售的权力,但是销售对象需要向主管部门报备,如要出口还须通过额外的相关审核,主管部门还将派出军代表常驻工厂进行监管。

当然,协议内还有更多细节,比如说出口销售的高性能电池,配套于什么产品、每块的容量大小都有限定,确保只能用于民用电子产品,而不会被改装使用到军用产品上。

还比如对外销售的钛合金成品,就严格规定了只能以钛合金板的形态销售,每块成品面积不得大于2平米,以确保不会被用于军事用途(军用装备的趋势是采用整块无缝材料)。关于这一点,还是陈文浩以实际操作证明,这种钛合金一旦重新回炉铸造的话,性能就会下降到普通钛合金材料的水准,才获得了销售允许。否则按照军方一开始的要求,是绝对禁止对外销售钛合金材料的。

在陈文浩和代表团人员在这份协议签上大名的第二天,在几家中央级官方报纸的不显眼位置,统一刊登了无限未来公司获得航空航天领域商业运营资质的新闻通稿。

短短二百多字,就事论事的报道,除了提到无限未来公司的名称以外,没有提到陈文浩,更没有提到协议,更像是一块专门用来填充版面空白的豆腐块文章。

在社会公众的视野里,一切都波澜不惊,除了网上偶有几个帖子提到,那个发明小卡软件的公司要进军航空航天业了,哇!好高大上的赶脚!只是再无后续消息,很快便被人遗忘了。

在航空、航天业体系内部,倒是许多人对此事比较了解,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作为交换的两项技术,在这两个领域可发挥的作用颇大,不少技术难题都将因此迎刃而解。关注度自然比较高。

二是当时参与商谈的代表较多,两位首长的最终定夺又很具谈资,在行业内部早就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

只不过,众多专家对无限未来公司此项举动都不大看好。

厚道点的人惋惜地说,两项一流科技只换了奉旨烧钱的名分,互联网出身的果然大手笔。

刻薄点的则毫不掩饰毒舌:搞软件赚到点钱,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真以为火箭就是铁皮包火药吗?航天飞机就是飞机再多加个发动机?

陈文浩当初说的两不要,更是成了航空和航天两个体系内的共同笑话,一不要国家资金,二不要国家订单。而且还号称要投入一百多亿元,在业内人的眼中,这都成了不懂行的土豪说的搞笑话。

也难怪业内没人看好,实际上,民营资本注册航天公司早有先例,2014年就有人注册了国内首家民营航天公司。随后几年,民营火箭、民营卫星、民营载荷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