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在汴京城头的硝烟已经飘散,遍地狼藉的战场之上,仍有金军的战车、木盾等攻城器械还在袅袅地冒着青烟。日光氤氲,呛鼻的硝烟与尸体的焦臭气味交织,令得打扫战场的宋军不时地咳嗽作呕。
城墙之上,几乎所有的大宋官员都来亲眼观看上午之时的战果。他们看着城外遍地的金军尸体,啧啧地相互议论着。
门楼之处,赵佶也亲临视察。
“禀皇上,今日清晨金军进犯我东曹门,我等迎头痛击,击退了金贼的进攻,歼敌两万有余……”杨帆将刚刚统计出的战果向赵佶汇报道。
“好!好!两万有余,大胜啊!大胜啊!”赵佶看着城外污秽不堪的战场,却好似欣赏一副美妙的画卷,“这下看金人还敢不敢嚣张!什么满万不可敌,还不是让我大宋天兵消灭了两万有余!哈哈哈哈!”
“南薰门那边,宗辅的西路军清晨之时也曾大举进攻,不过亦被我们击退,只是这路金军似乎谨慎得很,见无法攻到城墙之下,便扔下了两千多具尸体撤出了咱们火炮射击的范围。”负责守卫南城城墙的种师道也禀报道。
“嗯,好!好!”赵佶连连点头称赞。
“经此一役,金人吃了大亏,想来他们不久便会撤军,待金人撤走之后,朕再对诸位进行封赏。”
“谢皇上!”众将齐声回道。
“对了,不知咱们伤亡如何?对于那些为朝庭捐躯的将士亦当好好抚恤。”赵佶提醒道。
“我军阵亡一百三十二人,伤三百余人,对于他们的抚恤治疗,臣已作了安排。”杨帆回道。
“才一百多人?”赵佶惊讶道,但随即他便发觉此问似乎有些问题,便解释道:“朕不是这个意思,很好,很好,此战真是扬我大宋之威。”
或许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赵佶接着转移话题道:“不过,众位卿家,金人吃了大亏,接下来说不定孤注一掷再来攻城,大家切莫大意!”
众臣称是,赵佶也便借机回宫。
城门缓缓关闭,城墙之上的守城物资也已再次备齐。杨帆朝着身边的卫兵令道:“通知几位将军,前去枢密院开会,研究今晚的行动。”
日头高高地挂上了天空,日光却被弥漫的硝烟遮住,汴京城下犹如将夜般的昏暗。
从护城河到东曹门不过短短的百步之远,可对于五万的东路金军来说却似万里之遥般地难以抵达。
他们遇到的第一层阻击便是宋人的火炮。第一次攻打汴梁之时,他们也曾有过被火炮攻击的教训,然而此次攻城,对方火炮的威力却是大大地增强。此次宋军所射出的炮弹,全是开花弹,而非上次的实心弹。这种开花弹的杀伤面积较之去年金人遇到的铁丸子,实在是成倍地增大。更可恨的是,这些火炮射程极远,他们的石砲阵地早早地便被摧毁,所有金军进入不了弓弩的射程之内,便只有挨打的份,无半点的还击之力。
他们遇到的第二层阻击乃是一些比炮弹更大的火药包。这些火药包由城上一些大大的筒子射出,它们的射程虽然不远,但破坏力却是太大。一个火药包落入金军之中,方圆五丈之内再无人能够站起身来。趁着火炮发射间隙冲过来的金兵,一半之上都躺在了宋人的这层攻击之下。
而侥幸冲过这层阻击的金军,接下来面对的却是如雨般的木柄手心雷。这些手雷体积和威力虽然不大,但从城头被如雨般地扔下,其杀伤力也不亚于先前的炮弹和火药包。
汴梁东曹门下方圆面米之内,不过两刻钟的时间,已经成为血肉横飞、尸陈遍野的修罗屠场。面对洞开的城门,成片成片勇悍无畏冲上前来的金军,活下来的不过十中有一。
然而,前面空门的诱惑实在太大,外加浓浓地硝烟阻碍着远处的视线,宗望还有一干金军的帅将并未下达撤退的命令。他们皆抱了这样的心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便是多拼些人命,也要攻入城去。
一部部的金军疯狂地冲入硝烟之中,他们的努力终究还是收到了效果。一个个浑身是伤的悍卒终于陆续抵达城门,与被宋军凉在那儿早已蒙圈的细作们会合在一处。
仿佛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冲到门洞之内的金军顾不得喘息,便杀向不远之处列阵以待的宋军。
“预备——放!”
宋军阵中隐隐有传令之声响起,“啪啪”的火枪之声在沉闷的炮声与爆炸之声音中稍显清脆。
枪弹瞬间射穿那些金兵的滕盾与皮甲,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一个个飚血的弹孔。
或许本就悍不畏死,也或许是因无知而无畏,冲入城内的金兵仍是前仆后继地冲向宋军军阵。借着同伴的掩护及排枪队列轮换的间隙,成队的金兵渐渐拉近了与宋军的距离。
突然——
“哒哒哒哒……”
淡淡地烟雾之中,宋军军阵的正中央,一辆轻型炮车上,连续喷射出一道道的火舌,那火舌仿佛由炮身上自生而出,竟是不用宋军士卒上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