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人口论

“时势造英雄,不施仁义,昏君无道,奸臣遍布,甚至天灾人祸。等等,这一切的理由都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尝试解释这历史上的兴衰起落。解释那治乱循环。但在朕看来,这里头说的都没错。却绝不是那最主要的缘由。在朕看来,一切缘由,落到根底上,是人。”朱慈烺环视周遭,道:“诸位,可以将手头的会议资料翻到219页上。”

一阵翻页的声音响起。

上面,列着翰林院在历代史册上汇总得来的数据。

而这个数据,却是颇为新奇。

上面,是粟的亩产。

战国前期------亩产粟205.8斤。

战国后期-----亩产粟247斤。菽亩产232斤。

汉代------粟亩产281斤;豆亩产264斤。

魏晋南北朝-----维持着亩产3石的水平。

唐代-------亩产334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宋代-------亩产309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元代-------亩产338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明代-------亩产346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一阵嗡嗡闹闹的声音响起,众人看着这个统计,却是都大为感觉新奇。作为百官之首,李邦华缺失陷入了沉思,稍待,他又继续翻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