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虎一直沉默不语,此刻见了,不由道:“大哥,莫要多想了。不如让四弟鸿逵去一趟南京罢,先探探风声。再让彩侄看看殿下在南京如何景象?”
郑芝龙道:“也是。芝虎想的是,趁着殿下还没出海,先让鸿逵在南京看看。他考了武举人,也算是朝堂里面的一份子了。找些关系问问……也跟着买他一艘飞剪船!既然这飞剪船能卖给松江徐家这种私商,那又为何卖不得我们?大不了,多出一倍的价格!这也是试探啊!”
……
哗啦啦……
海浪声拍打在礁石上,声音清脆。
朱慈烺背着手。走到了济州岛的一处海边荒地上,看着一个隆起的小土包,不由失笑道:“这就是光海君李珲的坟墓?倒也真是够寒酸的。”
没有陵园。没有守兵,也没有壮观的屋舍。这就是曾经朝鲜国王李珲身死的地方了。
他的身边,隔着不远处的地方。几个身形矮小一张大饼脸的男子不住地解释道:“上使容禀,我等本欲将光海君葬到杨州赤城洞松陵里,只是钱粮缺少,海船太少,以至于久久未能成行……实在是……实在是……”
朱慈烺扫了一眼这几个叽里咕噜的朝鲜人,微微有些不耐。
他对这个光海君的情况倒是有些了解,但正因为了解,所以才绝对不愿意为他出头。
尽管这一位也算得上有些能耐的一代国王了。
1575年,恭嫔金氏诞下光海君,是为朝鲜李昖的庶二子。李珲出生两年后生母金氏辞世,光海君与其大2岁的同母兄长临海君由嫡母懿仁王后抚养长大。由于懿仁王后不育,直到她在1600年过世前,宣祖没有任何嫡子。所以李珲也算得上儒家观念中继承权最正统的王子,被大臣们一再上书请求宣祖册立世子,只不过李昖却迟迟没有应许。直到壬辰倭乱爆发,丰臣秀吉领兵由釜山登陆大规模侵略朝鲜,来自大臣和各地儒生的奏折层出叠现,纷纷要求即刻立储,稳固国本,李昖在压迫下终于同意册封光海君为世子。
万历二十年,壬辰倭乱爆发,临海君李珒被俘,当时朝鲜国王李珲仓皇出奔平壤,命令十七岁的李珲摄国事。李珲收集流散的军队和义兵,号召通国勤王,以图恢复。李珲的这个举措振奋了朝鲜民心军心,对全国团结一致打击倭寇很有作用。万历二十一年,日本撤出汉城,退守釜山,并将虏获的临海君和顺和君两位王子送还,倭乱暂时告一段落。李珲也渐渐巩固了地位,万历三十六年,李珲病逝,世子光海君嗣位,也就是眼下的朝鲜前任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