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独子孙烈在某次雅集上得罪了聂氏嫡系子弟。
那人好生猖狂,性情狠厉跋扈。
仅仅因为孙烈拔得头筹,让他没了脸,他居然派人打断了孙烈的双腿,
这还不算,居然还动用关系将孙烈以莫须有的罪名发配边境。
孙文家境不算好,但孙烈也是他娇养长大的儿子,哪里吃得这些苦,路上感染风寒早逝了。
老妻和儿媳经不住这个打击,接连病逝……
一家五口人,一下子折了三个,只剩一个孙文和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
孙文担心聂氏会继续迫害,不得不带着孙子兰兰离开中诏,沿路乞讨,颠沛流离。
谁能想到,数年前丧家犬一般的孙文,如今却以使者的身份受到聂氏厚待?
他的目光落向帅帐外的帅旗,略显干涩的眸子泛着几分阴冷。
“使者,请。”
孙文分心想得入神,耳边听到樊臣的话,回过神,他笑着颔首入帐。
聂良坐在主位,哪怕帐内光线不太亮,孙文也能看出对方是个风仪极佳的男子。
此人威严,但在孙文看来,聂良更像是个吟诗作对,与人谈笑风生的文士而非逐鹿天下、茹毛饮血的屠夫或者霸主。匆匆扫一眼,孙文便收回视线,作揖行礼,不卑不亢地表明身份。
二者隔了两丈距离,场合气氛都不对,孙文也不能大大咧咧凑近猛瞧聂良的模样。
“鄙人孙文,奉我主之命前来询问一事。”
帐内人员众多却不显拥挤或嘈杂,聂良声音不高,孙文也能听听个真切。
“什么事情?”聂良问道。
“我主尽心竭力为百姓谋福祉,平息各地兵戈,辛劳数年才有如今光景,治下百姓能安居乐业。光善公与我主无恩无怨,缘何出兵,威胁湛江关?”孙文说,“我主问,这可是挑衅?”
两军即将开战,孙文却带着姜芃姬的文书上门,众人一时间也弄不清他的真实意图。
聂良召见孙文之前,便由文士樊臣招待孙文,暗地里试探口风,探听孙文的真正目的。
樊臣?
孙文听到这个姓氏,心下转了几个弯。
他道,“见君风姿斐然,必是普通人家不能有的。老朽可否斗胆猜测,先生出身黎阳樊氏?”
中诏有十州三十三郡,地域广阔而富裕,黎阳就是巽州治下郡县,那是个富饶的鱼米之乡。
因为私学盛行,中诏那片地方出了不少名留青史的风流人物。
樊氏虽不能与聂氏相比,但也是中诏数一数二的士族,底蕴丰厚。
听到樊臣的姓氏名讳,孙文心里就有底了。
他离开中诏比较早,那时候的樊臣名声还没传出巽州,孙文自然没听过这人的事迹。
樊臣目光带着几分诧异,旋即笑道,“先生慧眼如炬,某确实出身黎阳樊氏。听先生说话,有几分像是汴州的口音。先前听闻先生祖籍中诏,那时候还不信,如今却是相信了。”
孙文笑道,“说老朽眼睛亮,倒不如说先生耳朵灵,一听就猜出来了。”
他在北州(北疆)常住多年,口音受当地影响,多少改了一些,没想到樊臣还能听出来。
樊臣招待十分周道,特地派庖子做了汴州当地的家乡美食,连孙文暂住的帐篷也按照当地的风格装饰。若非两军关系紧张,孙文还真想给樊臣的服务打个五星好评,这人做事细致啊。
待在熟悉的环境,人们忍不住放松警惕,特别是面对基础好感度比较高的人的时候。
樊臣与孙文聊了聊中诏旧事,二人说话极为投机,不论孙文说什么,樊臣都能接两句。
没多一会儿,他们的关系就拉近了一大步。
搁在外人听来,孙文和樊臣像是一对志趣相投的忘年交,谈话尽兴。
唯独当事人心里清楚,他们以语言为刃,交锋数十个来回,时刻警惕对方设下的语言陷阱。
一个不慎就有可能被对方套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