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大兄弟这么说,难道不会有人黑了心肠,故意让自己的孩子顶替了上学的名额?”
这种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有些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极有可能将亲戚家的遗孤名额抢了。
男人懵了一下,愤怒道,“哪个黑心肠的敢这么做?”
黄嵩笑道,“凡事总有可能么,对于这个问题,州牧那边就没什么预防的措施?”
既然是抚恤施恩,那么这些福利就该真正落实到烈士遗孤身上,不然爆出来就很难看了。
男人连忙摆手道,“这事儿不会发生,谁敢这么做,不怕被鬼缠上?”
黄嵩心里有了疑惑,可惜眼前这男人知道不多,无法为他解惑。
他不知道,姜芃姬从未将人心看得多美好,当初制定这些抚恤福利的时候,她便将能考虑到的地方都考虑到了。军营有专人会定期去各户人家拜访,倘若收养遗孤的家庭有虐待孩童的痕迹,不仅这户人家会遭到严厉的惩处,受虐待的孩子还会被送到专门的地方抚养。
每个孩童都留有备案,方便金鳞书院遴选适龄孩童,外人想要造假也没这个门路。
尽管工程量浩大,但姜芃姬觉得这些事情是有必要做的。
正午日头高升,一行人终于抵达象阳县。
刚进城,那对夫妇便牵着老牛去问路,百姓见牛背上的孩子身穿的衣服,立马热情地指路。
负责护送欢送的伯长道,“您可要直接回家?”
这次护送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黄嵩,一个是程靖,一个风珏,正好打包运到丸州。
三人的身份有些尴尬,不能算俘虏,但也不能算良民,不能给予自由,如何处理有些麻烦。
外头打仗打得热火朝天,后方百姓大体上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为了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境内无业游民对治安的破坏,姜芃姬仔细研究之后,掏钱修了十数条官道。每日免费给工人提供两餐,按照劳动量给予一定的铜钱补助,一年四季会有补助一匹麻布。若是工人能提前完成整条工程建设,参与的工人还能额外领取十天的奖励。
这些官道不仅能在战时方便遣兵调将,和平时期还能惠及百姓,例如百姓可以将当地多余的果蔬运送到别的地方贩卖,增加额外收入。若是搁在以往,光是走山路就要走个十天半月,等农民拉着果蔬抵达目的地,货物早烂光了,如今只需一天就能抵达,果蔬都新鲜着呢。
姜芃姬也鼓励女子外出劳作,养家糊口,除了修路这些体力活,还会提供其他比较适合女子的岗位。提高女子社会地位不是一时片刻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扭转固有印象。
例如她知道有些女子在家绣花织布的酬劳比外出劳工的丈夫还高,但这些女子的收入只能称之为“补贴家用”而非“养家糊口”,不仅旁人没觉得哪里不对,连女子本人都觉得自己不是养家的那个,撑起整个家的是丈夫。主动将自己放在弱势地位,这已经成了常态。
不过,随着姜芃姬的强势崛起,这种理所当然的风气正在满满扭转,终归是个好现象。
中途偶有波澜,但一切都朝着她预想中的方向前行。
当护送黄嵩等人的车队穿过丸州边境,众人都感觉空气中弥漫的肃杀气氛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则是平静祥和的气息,黄嵩焦急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开始仔细观察沿路景色。
黄嵩正坐在车厢内垂头看书,耳边传来一阵老牛的哞哞声,古怪地气味也飘了进来。
他眉头轻蹙,掀开车帘往外一看,只见一对夫妇一左一右跟着头老牛,老牛背上跨坐着蓝白衣裳的女娃,肩头还背着个斜跨的包。黄嵩以为这是父母和女儿,仔细一听才知自己错了。
这个男人是丸州某个村落的猎户,他的发小被征召去当兵了,两年前战死沙场。
发小的老婆成了寡妇,一个寡妇带着不满四岁小女儿在村子里的日子可不好过,男人便时常接济,一来二去两人看对了眼,之后在冰人的劝说下成了半路夫妻。男人也将发小的女儿当做亲生骨肉,前阵子收到消息说发小的遗孤被选中去读金鳞书院,男人乐得好几天睡不着。
这不,夫妻俩正准备将女儿送去书院上学。
尽管是个女娃,但这个时代有机会读书的都是人才,再不济也比出卖体力活好。
旁人都说他福气好,用心养大这个养女,以后还愁她不给自己养老?
他觉得也是,等他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娃也能用姐姐的书,学上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