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胜都能凭借这空白圣旨通过函谷关和潼关,甚至连种师道的延州都没有干预他两万大军的行止,李若兰拿了圣旨当然也能畅通无阻。
当然,李若兰伪造的圣旨不如白胜的那样逼真,因为李若兰手下没有圣手书生萧让。
但是李若兰精通汉学,一手毛笔字比白胜写得不知好了多少倍,而赵佶的瘦金体墨宝又是流传天下的字帖,所以李若兰悉心模仿出来的圣旨也能唬住京兆府和潼关的文官,她只是没有自信来唬种师道罢了。
当初白胜手里有圣旨,带着赵楷也没能率领大军进入延州城,这就是种师道的谨慎之处。
白胜猜得没错,李若兰兵不血刃拿下了京兆府和潼关,在侵占函谷关的同时,她就去了田虎的首府威胜,只稍加笼络,田虎就跟她上了床,一夜过后,田虎就对她言听计从了。
不能说田虎有多傻,也不能说他色令智昏,因为他跟李若兰之间的交易没有半点吃亏之处,李若兰除了陪他睡了一觉之外,还许诺将来得了大宋的疆土与他平分,而且无需他发兵攻宋。
这对田虎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如何会不答应?答应了还不够,还觉得有负美人之恩,就极力要求要帮李若兰做事,李若兰当然求之不得,趁机就找他要了几个人。
这几个人就是此刻站在延州教军场之外的、以孙安为首的武林高手。
李若兰当然不会天真到以一场武林人士之间的比武来决定战争走向的程度,她让松巴下战书给种师道,不过是一个障眼法罢了,意为拖延延州内外的战事,等到她拿下函谷关,兵锋直指汴梁的时候,她就会回来把延州城彻底拿下。
在此期间,她让孙安等人以大宋武者的身份来参与延州武林人士的聚会,等于是在延州城里再插上几颗钉子。
孙安等人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既可以在大宋武者内部制造矛盾,挑拨离间,令一些武林人士与宋军离心离德;也可以打探大宋守军的军事动态,为城外的西夏大元帅李良辅提供实时信息。
而若是孙安能够成为这伙大宋武者的首领既盟主,那么好处就更大了,可以想见,到时候以种师道为首的大宋军民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次席上这个喝得满脸通红的汉子提出了推选盟主的建议,立即受到了满场群豪的响应。不是说这个提议之人有什么德高望重,而是大家都喜欢热闹。
武林人士大多喜欢热闹,聚集在教军场的这些武林人士,光是海吃豪饮高谈阔论还嫌不够热闹,推举武林盟主才是真热闹。
只要是江湖中人,平时就喜欢把世上那几名高手的名字挂在嘴上,与人谈论起来时还要排一排序,并且说出自己的排序依据,具体谁跟谁比过,谁曾经显露过什么样的绝技,一件件如数家珍。纵然自己不是高手,但是不可以不知道高手的事迹。
事实上眼下人们在场中谈论的也是大宋高手们的武功孰高孰低,卢俊义是公认的第一,所以就有人说道;“这还用推选么?就是卢员外当这个盟主就行了。”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此间自然是卢员外的武功第一,但是这盟主不能只是武功高,还要有声望,有身份,我看老种相公来当这个盟主就更加合适。”
还有人提议让丐帮的吴长风长老来做盟主,理由是丐帮弟子众多,势力覆盖大江南北,而且前任帮主曾经威震天下,战无不胜,理应由丐帮执武林之牛耳。
只不过这两样提议的人只在少数,当即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对,有人就说了:“武林盟主,武功不是第一如何服人?要说以德服人,你直接服了西夏不行么?又何必要打这场战争?可见武林盟主终究还是要靠武功来说话的。”
这位是反对种师道当盟主的,而反对丐帮的人就说道:“若论人多,丐帮还不如老种相公人多呢,老种相公集齐了西军,总数也不下二十万人,丐帮弟子人再多也到不了这个数吧?”
“对,武功第一才能当盟主!”这样的呼声此起彼伏。
武林人物就是这样,坐在高台上的种师道、卢俊义以及吴长风还没针对推选盟主之事置以可否,下面就已经吵成了一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怎么说的都有。
蓦然间,场外忽然响起一个粗豪的声音:“这话说的对!武林盟主就该武功第一才配担当,在下不才,愿意效仿毛遂自荐,来率领咱们大宋的武人共御强敌!”
这语声饱含内力,压过了全场人的喧嚣,震得每个人的耳朵嗡嗡作响,众人皆惊,纷纷把目光看向了声音的来源——教军场的门口,想看看又有什么高手来到了延安府。
说话者似乎有意在门外驻足等候迎接,所以迟迟没有入场,而门口的迎宾却匆匆跑入场中,一气儿跑到了高台跟前,跟上官剑南禀告了几句,上官剑南脸色一变,就起身跃上高台,在种师道耳边低语了一番。
种师道的脸色也变了,沉声道:“他来干什么?不接!不轰他走就不错了,还想让我迎接?真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