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楷还真就在童贯的帅帐之中,见了耶律骨欲就很是尴尬。
如今他鱼入大海、虎归山林,就急欲与耶律骨欲和李若兰这样的女人划清界限了,只要心中还有一丝对皇位的渴望,就不能跟她们这种身份的女子保持暧昧。
耶律莫哥开门见山,表示希望大宋和西夏的战争到此为止,具体如何调停,要等耶律骨欲回国请示天祚帝后再做计较,但是眼下这兴庆府就不要再打下去了。
因为职权不够,耶律莫哥也不敢直接代表辽国仲裁这场战争,万一说出来的意见与天祚帝相违相悖,回去就是丢官获罪的下场,闹不好命都保不住。
但是他至少需要替耶律南仙保住兴庆府不被攻破。
童贯面露为难之色,说这场战争是官家发起的,具体打到什么程度,要看官家的意思,毕竟我是大宋的枢密使而不是大辽的。
耶律莫哥态度强硬,说如果你继续攻打兴庆府,我辽国就视为你大宋对辽宣战了,因为兴庆府城中不仅有耶律南仙和辽国驿馆,而且还有很多辽国的子民。
童贯无奈,只好提出一个交换条件,要求兴庆府将存粮拨出十天的犒劳大宋将士,给十天粮,则十天内只围不打。
十天之后,再拨十天粮,就再围十天,如此往复六次,等足两个月,若是等不来辽国的调停和大宋官家的旨意,到时就不是我童贯不给面子了。
之所以十天十天的拨,也是为了表示大宋军队的诚意,若是直接索要两个月的军粮,那么西夏一方难免会想:你把我们城里的粮食都要出去了,而后食言而肥照常攻击,那不是直接就破城了么?
在耶律莫哥的调解下,西夏的谈判代表松巴与童贯达成了一致意见。
谈判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末了耶律莫哥要求大宋出兵四千,护送耶律骨欲回归辽国中京。
西夏已经没有能力拨出兵马护送耶律骨欲了,但是大宋可以,六十万大军多四千人少四千人都没什么影响。
出于辽宋两国的世代友好,童贯很爽快地答应了耶律莫哥的请求,只在点将时有些丢人,因为大宋的将领们抢着要去护送耶律骨欲,其中抢的最踊跃的就是韦贤妃的弟弟韦贤达。
三十万大军有去无回,李若兰也已失去了联络,整座兴庆府城中的人们陷入了灭国的惶恐之中。
因为在贺兰山背后的甘凉二州均告失守,西夏人已经没有了退路,即失去了战略纵深,所以西夏是否覆灭,全看兴庆府能够坚守多久。
以松巴为首的承天寺僧人已经开始大作法事,求恳佛祖拯救西夏这个虔诚于佛教的国度。
六十万大军包围兴庆府,纵然松巴自负他的般若龙象功盖世无双,也只有望洋兴叹,这里的洋,自然是城下大宋将士铺出的人海人洋,在这样的人海面前,什么样的武功都无济于事。
皇帝李乾顺也没有闲着,他找到了皇后耶律南仙求恳,求耶律南仙说动辽国施以援手。
西夏即将灭亡,身为西夏皇后的辽国公主耶律南仙自然不肯坐视,即便不为了她丈夫李乾顺着想,也要顾及她儿子李仁爱的前程。因此她特意亲笔修书一封,恳请娘家人出面调停。
表面上,耶律南仙在西夏国的地位十分尊崇,她是截止目前李乾顺仅有的后妃,没有之一。李乾顺为了表示他对辽国的忠诚,从未沾染过西夏后宫中的任何其他女性,更不会册封某女为妃。
说起来李乾顺娶得耶律南仙实属不易,当初曾经三次向辽国的天祚帝提请联姻,而天祚帝耶律延禧一开始根本没把这求婚当回事,而后见其再三求恳,这才将宗室之女耶律南仙封了一个公主嫁到了西夏,算是敷衍了事。
与李若兰一样,李乾顺是一个将政治利益放在首位的帝王,尊重耶律南仙就是尊重辽国。而事实上他对耶律南仙基本没有什么夫妻之情,纵使两人生了一个儿子李仁爱,也不过是政治的衍生物罢了。
若不是在这一次宋夏战争之中西夏岌岌可危,李乾顺已经开始跟金国合作灭辽了。
另一个时空里的历史是,童贯带着五路大军仅仅获得小胜就已志得意满班师回朝,所以未伤根本的西夏依旧与金国暗通款曲,在金辽战争中暗中站在了金国的一方。
辽国帮西夏调解了宋夏战争,而西夏却不派军队协助大辽灭金,这不是站在金国一方又是什么?
而在与金国暗通款曲的同时,李乾顺又册封了一个汉人的任姓美女为后,彻底冷落了耶律南仙,而耶律南仙则在听说辽国灭亡之后绝食而死。
但是在这个时空里历史的轨迹就发生了变化,在现在的情况下,辽国就是李乾顺最后的救命稻草,所以他必须把耶律南仙当做菩萨供着。
所以事实上耶律南仙的命运已经因为白胜的穿越而发生了改变。当然,在她命运改变之前,首先改变的是西夏的国运。而她若是想要继续在西夏母仪天下,就必须在这场灭国之战中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