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朝阳级铁甲战列舰及十年发展建设成果总结
时间飞快,一转眼海军十年建设方案已经完成,从阿根廷战争结束后1880年开始至1890年末,三个海军主基地先后建设完成,协助舰艇编队管理26艘主力军舰和其余小型辅助军舰,基地编制人员包括5700名水面舰艇官兵,海军陆战队扩编到4400人,800名蛙人特种作战部队,地船只维护保养、守备部队等基地配属人员逐步增加到8500人,海军接近2万人规模,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基地、舰艇、海军陆战队联合配合的全面演习,提升基地和舰艇编队的综合作战能力,
期间1868年俘获自巴西海军标准排水量为6270吨的老旗舰“朝阳”号大型铁甲舰和另外两艘1869从英国购买服役的排水量为3500吨的中型铁甲舰因舰况老化不堪担负作战任务,已于1888年6月正式退役转入海军运输训练杂役船序列。海军整体作战水平和海陆两军协同作战都到预期效果,陆海军军工技术和造舰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1886年9月具备了155mm35倍径及以下口径陆海炮的生产能力,引进自德国的14英寸的“刷次考甫”黑头鱼雷也经过消化吸收后于1886年12月具备生产能力,为海军建设发展长远考虑出发建立统一标准制度,以提高管理质量和后勤保障效率统一定型并将陆海军武器命名为汉国产1886式。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海军共有两大主力舰队、四支分舰队,分别是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
在总结汉国海军20年的发展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部分西方国家对军舰的等级类型划分,李明远1888年12月28日颁布《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章程》命令并正式实施,根据其中的《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水面作战舰艇条例》将水面舰艇划分为战列舰、巡洋舰、轻巡洋舰、炮舰、炮艇、鱼雷艇六个舰种等级。
军舰排水量在8000吨以上的为一等主力战列舰,6000吨以上8000吨以下范围内为为二等主力战列舰,4500吨以上到6000吨以下范围内为一等主力主力巡洋舰,3000吨到4500吨范围内为二等主力巡洋舰,1000吨以上到3000吨以下范围内为三等轻巡洋舰,1000吨以下500吨以上范围内为炮舰,其余小型军舰为炮艇和鱼雷艇。
依照排水量划分的军舰等级,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截止1890年末总共拥有十年计划方案建设完成的26艘主力军舰,分别是从德国伏尔铿船厂购买1885年服役的两艘标准排水量8500吨级的“朝阳”级铁甲战列舰,
在汉国新京造船厂自造1887年末开始服役的四艘标准排水量3500吨级的“先锋”级装甲巡洋舰,从法国地中海铁工厂造船厂购买1878年末服役的两艘标准排水量3200吨级的“胜利”级铁甲巡洋舰,在汉国皇家造船厂自造改进自“永兴”级的1888年开始服役的六艘标准排水量2400吨级的“扬武”级轻型穹甲甲巡洋舰,在汉国新京造船厂自造1879年初开始服役的十二艘标准排水量1350吨级的“永兴”级轻型铁甲巡洋舰;
加上主要用于内河、近海巡逻和作战的在汉国新京造船厂自造1873年开始服役的16艘标准排水量760吨级的“海狮”级炮舰和21艘标准排水量200吨级的“海狼”级炮艇,1885年开始服役的16艘120吨级的“海鲨”级鱼雷艇,另外还有六十余艘各型海洋调查舰、通信联络舰、侦查舰、布雷舰、扫雷舰、汽船、拖船、小轮船、水底机船、螺桥船、水船、运煤船、挖泥船、运输船、补给舰、练习舰在内的辅助船只,一共一百余艘各类先进舰艇构成的和世界同期他国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已初具规模和实力,也向世界昭告着一支重要的新兴海洋作战力量开始登上波澜壮阔的海权时代舞台。
新京造船厂、兴和造船厂和皇家造船厂分别位于新京、兴和县(巴西若因维利)和吴中市,前两家造船厂原本是从普鲁士引进造船器械成立于1869年初的两个民用造船厂且都位于新京,在1872年2月两家造船厂升级改造为军用造船厂,一家造船厂由新京搬迁至兴和县,1873年4月新京造船厂在借助达尔芒等法国船工的技术指导下成功建造出一艘排水量为760吨的炮舰,三个月后兴和造船厂吸收新京造船厂的经验也建造出一艘炮舰。
皇家造船厂是1879年初李明远授意海军利用从江南造船厂挖来的船工为基础筹备成立,并于1880年3月1日在占领吴州后从海军发展建设长远考虑选择了水深港阔浪平能建造、维修和保养大型军舰船坞基地和大型海军综合基地的吴中港正式成立,三家造船厂共享造舰技术并协同攻关各种海军军工科技项目和难题,能统一建造同一规格标准等级的军舰,后面更将逐步承担随着海军发展越来越大型军舰的建造和维护任务。
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两艘“朝阳”级铁甲战列舰改进自北洋水师两艘定远级铁甲舰,在德国斯德丁的伏尔铿造船厂建造,1882年3月25日汉国和德国在柏林签订正式购舰合同,1882年10月1日汉国派遣的本土舰船技工和海军官兵抵达德国,1882年10月10日两舰同时开工,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6月9日完工,1885年7月1日海试结束船厂交付,两舰于1885年8月1日驶抵汉国并一起加入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大西洋舰队正式服役。
“朝阳”级舰长104.5米、宽18.5米、吃水6.8米,标准排水量8500吨,满载排水量9100吨。动力系统方面,配备2座复合平卧式三级膨胀往复式蒸汽机(horizontalpoundreciprocating史书中通常音译为康邦机器)和8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螺旋桨单个直径5米,试航时“朝阳、黎明”两舰均测得主机功率8300匹马力,航速16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
装甲总重为17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65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装甲厚304mm,炮盾厚15mm,露炮台穹盖炮罩,均为先进的德国刷次考甫(schwartzkopf)磷铜黑头鱼雷,其中2具鱼雷发射管分别布置在军舰前部左右舷位于铁甲堡之前,另1具布置在军舰艉部中线上,发射口位于军舰舰艉下方,这一改进相当成功以至于在朝阳级建成后不久德国也在4艘萨克森级上做了与朝阳级一样的改造。
“朝阳”“黎明”2艘军舰各自还搭载有2艘舰载鱼雷艇,分名“朝一、朝二、黎一、黎二”,为吊放搭配的2艘鱼雷艇,在后桅上设有一根专用吊杆(军舰后桅上有前后两根杆,向前的一根是真正的吊杆,而后部的一根则是在使用风帆时控制风帆方向的使风杆),4艘小型鱼雷艇虽然威力较大但因为载煤少、航程短无法长距离航行到远海作战,只能搭附在舰上抵达作战区域后再吊放至水中自行航行作战以企出奇制胜。朝阳级舰艏水下各有锋利如刀的撞角,外形与萨克森级和定远级采用的完全相同;改进后的朝阳级拥有各型火炮32门,对比原型铁甲舰其武器性能和数量更具备优势,对敌舰的攻击力和杀伤力更强。朝阳级的防护设计采用的是与萨克森级和定远级相同的铁甲堡式,铁甲堡长度达43.5米,自上层建筑到舷侧水线及水线以下,以305~355mm厚的钢面铁甲将军舰除首尾部分外的船体紧密包裹,拥有坚固的防御力,
整个军舰中部要害部位如弹药库、动力部门等均处于铁甲堡防护中,防护铁甲厚薄度、船体内部布置与定远舰基本相同,水线下的装甲全部采用定远舰的钢面铁甲,而不是像镇远舰建造时遇原材料涨价限于经费北洋被迫将水线下的钢面铁甲换成防御效果略逊的熟铁装甲,因此朝阳级两艘舰的优秀防护性能是一样的;舰长会客室的墙壁上钉着一块椭圆形的铜牌,传统汉式绳纹围绕着汉字舰名“朝阳”/“黎明”,
普通水兵们的生活空间相对军官要狭小,休息场所基本在吊床上,吃饭、睡觉、工作都在同一地点;为给舱内通风,主甲板上各有4个大型通风筒和4个小型通风筒均匀分布在军舰中部两舷,通风筒上的风斗可以根据需要而转向,其中的4个大通风筒内部都装有特殊装置将锅炉舱内的煤渣提升到甲板上然后通过分装在左右舷的2个杂物筒倾倒处理。为满足海上航行时的生活需要,朝阳级军舰舱内设有20座淡水炉,海水淡化机每日制造出的淡水能供应全舰400余人使用,再加上新鲜蔬果如豆芽苹果和冷冻肉类有力的保障了全舰官兵生活,而对于海军来说良好且保障得力的生活条件无疑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之一。
汉国历经五年努力才最终建成的朝阳级铁甲舰集中了强大的火力、速度和防护,建成时引起世界各国瞩目,尽管和所有处于探索期的军舰一样在设计和建造上不完善,但经过分析比较同期世界各国主力舰的优缺点,就当时的战术技术水平而言,这是一级相当先进的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