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更多的骑兵,是跟在项羽的屁股后面一路追赶一路拼凑,建立起来的。项羽这个运输大队长,在垓下的时候,除了自己的那一部分亲卫精锐骑兵之外,几乎全部贡献给了刘邦……
汉初,在西部和北部置马“苑三十六所”。配“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同时,天子设“六厩”,即6个养马场。诸郡国办置养马机构。他们不仅负责马的生产生殖,而且也承担对战马的某些调教工作。有些官员,特别是西北各苑数万名“官奴”,对马的习性、驯育、驾驭等是熟悉的。他们是驯马好手,能够制服烈性马。经过一番调教的马,远不同于苑厩马群中的“生马”,已“告别”许多兽性、野性,变得温驯、灵敏,能够与人接近,经得起许多刺激,易于发挥乘骑功能。
一旦战争需要,就可向重骑兵、轻骑兵等提供不同类型、经过初步训练和足够数量的战马。分到骑兵手中后,略加热悉就可使用自如。所以调教战马,一定意义上,也属于骑兵训练的内容。
这些地方就在关中,上郡,并北等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刘秀的整体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导致这些养马之地逐渐颓废,如今冀州和辽东一带成为了主要战马来源产地……
当然,现在的这些冀州的骑兵,也就大多数落在了袁绍的手中,并且成为其可以和公孙瓒之间抗衡的手段。
正常来说大汉骑兵,大体上是可分为中央系统和位于北方的各个郡国系统两大部分。前者,守卫京师和皇宫,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对后者轮番征调而来的。后者,属于地方部队,有时在中央调动下参加征战活动。不过现在这两个系统的骑兵,基本上都算是不存在了。
原本中央骑兵,属于北军八校尉,其中,四个校尉是精锐骑兵。在汉初,男丁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正式服役,一年为郡县的普通护卫兵卒,第二年开始则是从其中选择一部分为材官或者是骑土,习射御、骑驰、战阵等等。
经过一段军事训练,完成现役后,归家务农,变成预备役军人。这样的寓兵于农的制度,才可以让整个国家不练之兵,所以现在问题就来了……
斐潜叹息了一声:“未得其时也……”
徐庶在一旁应答了一声,说道:“……君侯所虑甚是,此时撤离,乃上上之策也。”
“……”我在想什么问题你都知道?斐潜眨眨眼,转过头,对着徐庶说道:“元直,不妨言之……”
徐庶拱了拱手,说道:“……欲取关中,须举雷霆之势,方可一举镇之。今朝中自成一系,不容于吾等,且西凉兵卒未靖,又有弘农兵卒在外窥视……似敌非敌,似友非友,加之吾辈根基亦非安稳,如此,诚非良机也……”
哦,原来想的不是同一件事啊……
徐庶想的是这个关中战场,而斐潜则是考虑到现在整个的大汉现状。虽然两个人的想的事情不一样,但是结论都是差不多,还不到时间。
在这个汉末阶段,原先汉朝的留下的义务兵体系还没有完全破坏,所以这些野心家们才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募集到一批可以直接上阵的兵卒,而这一点,则是斐潜自己目前的弱项。
并州之地,除了太原上党一带算是保护的相对完善一些之外,其他的地域人口都比较稀少,虽然说前一个阶段补充了一些长安的流民,但是依旧不乐观,并且在这些区域,原本的所谓的汉朝法制各项军备等等都几乎是荒废了,所以要想像袁绍袁术两个家伙,敲个钟就能汇集一片的民兵转职成为正式兵,根本不用想。
不过自己也有自己的优势,在这一片羊膻味比较重的地区,招募胡骑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些胡骑原本那就是骑术,弓射技能精良的人,所以要逐渐初级的骑兵还算可以。不过要从初等的骑兵,转化成为一部分重骑兵,或者是要成为一只令行禁止,不仅擅长于顺风战斗的,同样在逆境也有足够韧性的部队,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所以不管是从关中战局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整个天下的局面来说,此时都不是将自己树立起来,成为一个巨大标靶,来迎战天下所有野心家的时机。
暂时来说,斐潜的现状,依旧耗不起。
“撤兵……”斐潜说道,“据粟城,观关中,待其变。友若与某回平阳,至于张马赵三人……”
徐庶说道:“君侯,马校尉与西凉马寿成有旧,祖上皆伏波将军之后也,不若留于此处,或有大用……”
斐潜看了看徐庶,说道:“……原来如此,某前日半途遇之,见其身穿裘衣……”
徐庶点点头,说道:“周边郡县,均未见过马校尉,焉知此马非彼马乎?若引得西凉诸将猜忌不定,便是一功……”
斐潜点点头,既然这样,马延就需要留在这边里了。
那么张辽和赵云,带那一个回去平阳?不可能都带走,毕竟雕阴还是要留一个武将镇守的。
徐庶倒是看出来斐潜在考虑什么,便建议道:“留于雕阴,张赵均可,然赵校尉之前经峪中至频阳,此方地理多少更为熟悉一二……”
斐潜闻言,便点了点头,这边的事情,大概就这样定了下来。
“尚有一事,”徐庶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君侯如今下辖人口渐多,须速举孝廉茂才等,以备所需……”
其实这个事情,是在雕阴的荀谌来信和徐庶进行商讨的,因为徐庶的出身和荆襄的关系,这个话题,也许只有徐庶来提出来比较的合适,其他的比如荀谌,或是贾衢等人,虽然也有这样的心思,然而提出来难免会担心斐潜有些认为拉帮结派的嫌疑。
人口多了,自然事务就繁杂了。
说起这个事情,斐潜也是表示同意,说道:“此事,待某至平阳之后,即刻进行。”
民生政事,如果不是斐潜如今也是一方小诸侯,大小事务亲身经历,单凭着后世的想象力,绝对无法体会到汉代的民政的繁琐和难处。
一地民政,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因为不管是郡,还是乡县,大体上都是相似,都至少是有户籍、风俗、傅籍、更役、乡役、泛役、复除、置三老、尊高年、赐孝弟、恤鳃寡、体孤独、抚流民、市奴婢、治豪猾、录民伍、劝农桑、假民田、蠲免税、赐酺酒、赏民爵、祟孝行、戒奢侈、瘗遗骸等等的事务……
容易么?
是不是抓一个懂点文字的人就可以做了?
另外地方民政长官不仅要懂得以上的这些,还需要懂得什么是“土会”,什么是“土宜”,什么是“土圭”,什么是“十二教”,什么是“三物八刑”……
但是很难么?
按照正常来说么也不会。
因为绝大多数的工作都不用郡县的一把手去做,只需要交代底下的各级官吏,然后各级官吏又将这些事情摊派到乡县的豪右和地方士族头上,然后由地方的豪右士族们一家一户的完成那些琐碎的事项,最后汇总到郡守县令这里……
所以,后世经常有人说士族有什么了不起,士族不就是懂两个字,不就是在乡野有点地位的么,地球离了士族还转不动了还是怎样,诸如此类……
但是在汉代,完全抛开士族,那么就意味着所有的民政事情,将全部压在地方的行政机构上面,不说其他,单单是收取粮食赋税这一项,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和设备的情况下,要完成从各个农耕定居点,一点一滴的收粮归仓,就是一项相当繁琐且可怕的工作量。
要知道在汉代,没有汽车轮船,没有火车飞机,没有起重机没有收割机,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全部都是依靠人力或者牛马之力,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要在一定时间内在庞大的郡县范围内收拢几乎同时间成熟的粮食,完全脱离士族子弟,只依靠地方行政机构的人员来操作,这需要多少人手和多少时间?
粮草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像是布匹啊多少可以放一放,而粮草不赶在时间内收完,不管是受潮还是遭到鼠咬虫食,损坏的部分要算到那个人的头上?
原先斐潜只有平阳和永安,像蒲城什么都有当地处理了,因此多少也算是简单,但是现在扩大到了北至阴山,东至壶关,西至雕阴,南至粟城这样一片广大的区域,有的县城收复了但是没有配置足够的官吏,有的是刚刚开始大规模农耕生产,到了今年秋收的时候,虽然收获的粮草肯定比起去年要多得多,但是需要各式各样的进行管理和协助的官吏数量也同样要多得多……
“这下子林子大了啊,估计什么鸟都会出现了……”斐潜幽幽说道。
徐庶闻言,琢磨了一下,摇头苦笑道:“……君侯,水清则无鱼,这个林么,若过慎亦无鸟矣……”
斐潜一愣,旋即哈哈一笑,“说的好,受教,受教……”若是普通的鸟也就罢了,如果是害群之鸟,多少还是要收拾几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