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这样,也是大恩。”苏昭宁重重地肯定道。
林晏晏只能继续开解道:“哪里算是什么大恩。昭宁你这也算是无妄之灾。安怡县主都已经离京了,如玉她们两个还要为难你,是她们无理了。”
“林姑娘这般高风亮节,柔嘉实在无比钦佩。既然林姑娘执意不收礼,还请受柔嘉一拜。”苏柔嘉对着林晏晏立即行了个无懈可击的大礼。
她行得太过突然,林晏晏也没来得及避让。
更让林晏晏措手不及的是,苏柔嘉还有个依样画葫芦的哥哥。
只听苏瑾瑜亦道:“林姑娘请受在下一拜。”
他话音才落,礼就已经行完。
苏昭宁最后才跟上姐姐哥哥们的节奏,同林晏晏道:“昭宁无以为报,只能以一礼谢之。”
得了,反正受了两个礼了,避不避让已经没有必要了。
林晏晏笑容有些僵硬地对着苏家这三兄妹道:“你们实在是太客气了。”
“是林姑娘厚恩。”苏柔嘉又追击道。
苏昭宁忙上捧道:“林姑娘的恩情,昭宁与家人都没齿难忘。”
苏瑾瑜看着两位妹妹的表现十分满意。这才是对救命恩人的正确姿态。
他亦准备开腔。
林晏晏却是已然投降了:“我出来已久,想来家中长辈也甚是担忧。且容我就先告辞了。”
若是再留下去,林晏晏不知道这苏家兄妹还要对自己送出怎样的礼物来。
她设计救下苏昭宁,为的是博得苏家的好感,而不是博得苏家的还恩。
就是那碧玺的头面,那徽州四宝,林晏晏真想要,也不是十分难以得到的。毕竟她有个那样心疼她的父亲。
关键是,苏大公子。
林晏晏心中明镜般知道,小恩易承情,大恩反成仇。她若再被捧下去,别说嫁到长安侯府,就是以后过来也不成了。
是以,她只能赶紧先行告辞。
毕竟按照正常人的想法,苏大公子肯定是要亲自送她回家的。
到时候,马车之上,即便是一在内一在外,林晏晏也有信心给苏大公子留下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
只不过林晏晏不知道,苏大公子从来就不是正常人。
送一个陌生的姑娘回府,这种事,桎梏的苏大公子怎么可能做呢!
所以林晏晏提出了告辞片刻,整个厅中无一人接腔。
先前那热闹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
沉默得令人尴尬。
倒是失望过后的侯老夫人最先反应过来。她虽然不太喜欢林大姑娘的真正出身,但表面上的礼仪总还是要过得去的。
她对苏昭宁道:“既是如此,你便送送林姑娘吧。”
苏昭宁求之不得。
苏柔嘉的行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后面的事情苏昭宁可要好好烧上一把火才行呐。不然怎么对得起林大姑娘今日这番精心设计。
领着无比意外的林晏晏重新上了长安侯府的马车,苏昭宁对着这位林大姑娘赞道:“林姑娘皮肤真好,你那手指看上去真正是那句指若葱白的真实写照。还有林姑娘你头上这蝴蝶步摇,可真是十分别致,我平日都没有见过这样精致的。”
苏昭宁拍着拙劣的马屁,连连夸了林晏晏身上几样东西后,方问道:“听说林姐姐家中有一位和我一样行二的妹妹?”
有道是重头戏都在后面。一个人说了一大堆疑问的话,却根本没有等你的回答就开启了另一个话题。很显然,这最后的话题才是对方一开始就存在的真实目的。
林晏晏十分敏锐地察觉到了一点。
而且她也发现,这苏二姑娘突然就对她称呼改变了。前头还是林姑娘、林姑娘的,问她二妹妹的时候,突然就变成了林姐姐了!
这是代表什么?
林晏晏认为,这是代表了苏昭宁对林二姑娘的重视。
苏昭宁一个女子要重视林二干嘛,林晏晏心底涌起一个不好的猜测。
她假意笑了笑,回答苏昭宁的问题道:“确实还有一个妹妹,不过才及笄的年纪。我那妹妹不太喜欢出门,就是在咏絮社集会时也不是个爱说话的性子。怎么,昭宁竟这般巧合,与她相识?”
苏昭宁抬头看了林晏晏一眼,又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答道:“若是相识,我又岂会来问林姐姐。林姐姐,你那妹妹性情好吗,好不好相处?是个温柔的性子还是个略活泼的性子?”
苏昭宁对着林晏晏又是一连串的问题。
林晏晏觉得心底的揣测越来越像要被证实。她试探道:“我那妹妹性情自然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昭宁,你从哪里听到的我妹妹。如果你不说,我可不敢再同你说妹妹的事了。毕竟咱们女子都要注意名声。”
林晏晏虽然很早就被记作了嫡女,但她越是被人当做嫡女,自己内心就越计较林二姑娘。
凭什么,林二就是正室肚子里出来的。
凭什么,她注定要矮林二一头?
林晏晏可不是个认命之人。她此时坐在马车里,歪头想了一想,又同苏昭宁做出调皮的模样,答道:“其实我这妹妹年纪尚小,是以性情十分活泼。”
今日观那苏大公子,并不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性情。想来即便苏大公子真的见过她的妹妹苏二姑娘,也必然不会对对方心动。
毕竟苏大公子那样温文尔雅的性子。
不过苏二也有很安静的时候。
林晏晏又觉得自己不能太放心了。她忍不住追问苏昭宁道:“昭宁问的这般详细,莫不是、莫不是……”
林晏晏又看了看苏昭宁,继续问道:“不会是昭宁想嫁到我们家来吧。”
林晏晏明知道这话不可能,苏昭宁若要嫁入太傅府,打听的就不该是林二姑娘一个人了。
她这样问,不过是想要苏昭宁的真实答案。
林晏晏没有想到的是,这苏二姑娘竟真是个十分实诚的性子。
只听苏昭宁同林晏晏道:“不瞒林姐姐,我过去听我大姐姐提过林二姑娘。似乎我那大伯母对林二姑娘素有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