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节就是元旦,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看来那时的岁节应该像今天的春节那么隆重。
每年四月四日的寒食节,这天禁烟火,吃冷食,那时的活动还有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后来逐步与清明节合并了。
而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叩拜。
由此看来,在封建社会的宋代,这三个节日当然是最重要的。所以宋廷给百官放了长假,就像我们今天的春节和国庆一样,也长达七天。
另外,圣节、上元、中元各三天,休务一天。春社、秋社、上巳、重午(端午)、重阳、立春、立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放假一天。夏至、腊日,各放假三天。诸大祀,皆放假一日。
这里的“假”是指在京的官员免予朝参,“休务”是指各级官署停止办公。
此后,宋朝“或因旧制,或增建庆节、旬日赐沐,皆令休务者,并著于令”。宋真宗时,规定每年大祀、忌日前一日,皇帝均不坐殿,即在京官员免予朝参,亦即放朝假。
元日、冬至、寒食仍各放假七日,圣节、元夕等放假皆依旧例。新增了天庆节、先天节、圣节,各放假五日;天祺节、天贶节各放假一日。
后来又建立了天庆节和天祯节、天贶节。庆历六年十二月,规定三元节即上元、中元、下元以及夏至、腊日“自今并休务”。
原来每逢夏至和腊日官员只放三天朝假,且休务,官员实际真正享受了假期。
国忌假,这一天是国家的忌日,这也相当重要。
宋朝的国忌,是指由朝廷特定的本朝先帝、先后逝世纪念日。
国忌分为大忌和小忌两种,最早是由赵匡胤追尊先祖而开始实行的。
除其父宣祖为大忌,其他追尊的先祖均为小忌。
后来,宋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逝世后,下诏以其六月二日忌日为大忌。自此以后,凡皇帝和皇后死后,皆由新皇帝将其忌辰立为大忌。
此外,国忌还分为双忌和单忌,单忌是一天只有一位先帝或先后的忌辰,双忌则同一天有两个以上的先帝或先后的忌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