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点,平常时期袁绍根本不在意,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韩国之中,他的话,才是最终的决定。
故而,面对袁谭等人的嚣张与疯狂,他并没有在意,因为只要他想动手,一言就可以镇压。
但是事情到了这个时候,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当初的这件小事,已经变得不容小觑。
“哎!”
站在大明宫门口,韩公袁绍叹了一口气,他心里清楚,袁谭坐镇青州,有兵有人,有势力。
同样的袁熙坐镇幽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势力不及袁谭,但是手中大军经历过真正的战争,战斗力不容小觑。
可以说除了尚在冀州的袁尚之外,不论是袁谭与袁熙都手握重兵,更有河北之地的世家大族鼎力支持。
如此一来,当初之举,反而成了一大阻碍,袁绍眼底掠过一抹凝重,他心里清楚,韩国境内世家大族纷纷站队,彻底的打破了他的布局。
让他曾经自以为彻底掌控在手的局势,早已经变得无法收拾。
“废长立幼?”
心中刚闪过这样一道念头,韩公袁绍心底就出现了同样的忧虑,作为四世三公袁门的优秀传人。
袁绍远比一般人,更能够贴身体会到废长立幼的坏处,这将会导致整个权力集团的分裂和争斗。
一旦在立储问题上暧昧,那么臣子们是很容易战队互斗的,因为拥立可是头号功劳,在利益面前,人们都是舍生忘死的。
一旦开始站队,就意味着斗争扩大化,从内廷斗到朝堂,甚至蔓延及军队和地方政府。
可能接班人们成了各个集团的代言人,大臣们成了各个可能接班人们的幕后操纵手。
这种争斗带来的内耗对国家来说无疑于一种大灾难,因此此后国家的每一项政策和决策,都将伴随着集团化的利益争斗。
……
韩公袁绍更是清楚,这样的局势一旦发展起来,就算是一国之君都没有办法镇压。
许都之中的商议,出乎预料的一致,不管是军事荀攸还是丞相程昱,他们都认为此时此刻的魏国应该做的就是。
坐山观虎斗,最后坐收渔翁之利,最终让魏国受益。
这一次,哪怕是魏公曹操也没有想到文武百官居然会在这一次,对于韩国内部的这件事情上,意见达到惊人的统一。
……
心中念头闪烁,曹操清楚之所以出现这样一幕,最大的原因就是魏国文武百官,都清楚魏国当下尴尬的处境。
如果秦王嬴斐强势东出,届时魏国首当其冲,这根本就没有丝毫的怀疑,因为整个中原的大势如此。
在大势所趋之下,个人的能力,就算是在逆天,也不可能逆势而起,最终大败一切强敌卫冕。
就像是吴公孙权才华横溢,坐拥孙氏三世根基,如此正是乱世,遍地都是机会,但是吴国确实最不可能统一中原,甚至于就连鼎立一方都维持不了的国家。
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是吴公孙权能力不足,也不是时机不成熟,而是江东偏安一隅,地小物薄,根本不适合作为王霸之基。
这样的情况,就算是吴公孙权拥有堪比秦王嬴斐的能力,也不可能在天下大势所趋之下,逆转乾坤。
……
魏公曹操小眼睛里掠过一抹精光,这一次的漠北一战,再一次让他震撼了,这一次他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了秦王嬴斐的霸气。
一国之力,五十万大军北上大幕,相当于关东联军的两倍之多,这样的情况,又岂是一般人可比。
心中念头闪烁,魏公曹操陷入了沉思,他心里清楚,魏国看似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其实还是有机会的。
此时此刻,就看秦王嬴斐与韩公袁绍给不给他时间了。
只要秦王嬴斐延迟出兵东向,亦或者韩公袁绍提前驾崩,让韩国内部争斗频繁,这样一来,魏国尚有一战的机会。
“嗯。”
一念至此,魏公曹操点了点头,他看着底下的程昱与荀攸,一字一顿,道:“军师所言甚是,对于韩国内部诸子夺嫡一事,我们持观望态度。”
“但是必须要时刻关注诸子夺嫡这一事件的进展,一旦有动静,立即禀报孤。”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