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前期有不少能工巧匠和手艺人都拿了帝都的补贴开始美滋滋的过日子,各地戏班子搞出来的新剧目也很有看点,而且下一步长老会还会逐步的搞出相声、小品、歌剧、魔术之类的形式,但是单有这些东西还远远不够。
中国传统戏剧重神韵而不重身段,如果真的按照目前的情况下走下去,欧洲贵族再也不可能奢侈的开始那些宫廷艺术的话,起码芭蕾舞是不会再有了,欧洲贵妇包养有才华的男人,从而硬生生养活起来一个戏剧体系,可以说,才有了包括电影在内的思想体系。
别的不说,长老们虽然也有芭蕾舞各大舞团的精彩视频,但本身对此理解不足,他们可以说光看大长腿了,对此只能慢慢摸索。
艺术方面,慢慢摸索总会摸索出来,而各种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基本上稳定了北方之后,利用抽出来的富余资源,除了忙于筹建帝都大学、帝都博物馆、帝都图书馆外,忙中偷闲还养了一个艺术团之外,搜集整理民间许多行业的技术,编制成一套详实全面的各种工艺和手艺的大百科全书,书名就暂时定为《中国文化与手工艺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几千年来,各朝各代无数代各种行业的工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了很多工艺和产品,但是中国工匠们的习惯却很不好,工匠们吝惜自家的手艺,往往是摸索出一些高超的工艺手段之后,却敝帚自珍不肯外泄,还创造出什么传男不传女之类的旧习,尽可能的将所创制出的手艺封固于工匠世家之中,可是这样的做法,却导致了许多优秀的工艺无法有效的传承下去,一旦一个工匠家族出现重大的变故,许多非常好的工艺手段便就此泯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当然了,我们亲爱的君王也喜欢用完了就杀人,也是问题之一。
这对于古代中国的发展也产生出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甚至于许多原来中国人创造出的手艺,艺术,历史上传到了外国,但是在创制他们的中国,却逐步的消失了。
很直接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在刀剑工艺上,中国唐代之前便创造出了闻名遐迩的横刀、陌刀,这些铸造刀剑的工艺,在历经几百年的朝代更迭到了这个时代之后,便已经逐渐的没落,到了这个时代,在刀剑的铸造工艺上,甚至于已经落后于东瀛小国日本。
而唐代刀剑的铸造工艺却传到了日本,日本工匠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和发展之后,在横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性能优越的日本刀,现如今日本的刀剑质量已经超出了中国工匠所铸刀剑的质量,使得现如今刀剑成了日本人出口中国的一种重要商品,也使得大明朝不得掉过来头仿制日本刀的式样和工艺来满足军队装备的需要。
当然了,大明朝时代的军事装备发展,日本刀只是一个陪衬。
所以说梁存厚对这样的事情颇为痛心疾首,旧时空的时候,一切早已毁灭,没机会没力量也就罢了,现如今他在帝都,掌握如此多的资源,有权力,也有这样的实力,自然不愿意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于是他牵头之下,许多长老集思广益,到全国各地宣传、寻访各种产业的高明工匠,对其加以保护之外,还通过政令的手段,将这些工匠世家传承下来的工艺手法搜集整理起来,分门别类的归纳成书,将这些难得的手艺保存下来,并且今后传承下去。
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虽然非常难得,但是只要是看过的人,都可以明白其中虽然记载了很多行业的技术,但是这本书却还远称不上详实,许多工艺手段不过只是笼统的对一些工艺进行了记载,也更无法体现出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众多科技,必须要加以完善才行。
这样的做法肯定会招致一些工匠的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传承下来的这些手艺一旦被“外人”所知,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自身乃至是后代今后的生计,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将他们所掌握的技法奉献出来。
对于这一点,梁存厚也提前有所预料,因此办法也很简单,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工业化的力量,使得无数人都倾家荡产,哪怕是埃及的小手工艺人,也比不上可怕的工业化力量,硬生生的被远在中国的工厂打败,最后造成了可怕的那啥。
当然了,如果真有那种技术高超的人物,还是有自己的出路可走的啊,申请专利和商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