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科技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诞生在中国,从表面上来看,中国在唐宋时期,甚至更早,就具备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工业革命之初,英国人口还没有超过一千万人,而这个人口规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有了,从技术层面看,工业革命早期的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等机器,唐宋时期中国也已经出现,两宋时期相当普及。
至于工业革命最重要的铁矿煤矿,还有一些懂得技术的工人,更是不缺。
所以无论是从人力资源,市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方面,都无法解释中国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乃至后来有人将其归咎于蒙古人和满洲人的两次颠覆中原文明上来,但这绝不是真相,蒙古人南下之前,两宋统治了中国四百年,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在统治的前一百年中达到了经济领域的巅峰,可用一百年时间,依然无法突破工业革命这层壁垒。
真实的原因是,对待。
后世的时候,只要是做老板的,就抱怨自己手下的员工不靠谱,不肯吃苦,而一问起工资,他们就多了不少如何少发工资的心得,总之,用雇佣苦力的钱雇佣乔布斯就是。
这就是问题所在,虽然贫富差距不应该过大,但是贡献大的人总该得到点吧。
中国缺乏的是,依靠技术进步,生产效率进步获得利润的组织。
哪怕是商人,其利润的来源往往也是垄断而非竞争。
英国人用珍妮纺纱机生产的时候,中国不落后,用水力织布机生产的时候,中国也不落后,可当瓦特经过反复的数学计算,和物理推理后,改进了蒸汽机之后,中国彻底落后了。
原因就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一直停留在总结工匠实践经验的层面,一切都是手工业式的摸索,而不是大工业式的研发。
因为如果牛顿生在中国,搞技术革新,然后,要么被杀死夺宝,要么因为让某些老爷利润削减而被攻击破坏风水,拆掉了那蒸汽机。
所以长老们一直都不限制跟西方交往和沟通,甚至主动派遣使者前去。
弥补了缺失之后,周琅相信随着硬实力的增强,肯定不会出现知识精英全面否定自我文化的现象。
从文明最深层次,继续传承和推动中国文明发展。
欧洲已经诞生出牛顿这样从世界本源寻求科学的力量的人了,而想一下那些指着你说你不读弟子规不配当中国人,必须给他交钱买了弟子规的书后才算中国人的人,只能是一声叹息了不是。
所以,问题不在自然科学,而是如何处理所谓的传统势力。
长老们破除迷信,打击各种江湖势力,算命先生,大小骗子,就已经是与那些武侠小说里的侠客们开战的架势了。
很悲哀的是,他们的敌人是全世界。
人家是四海之内皆兄弟,长老们是四海之内皆仇敌,无论是经商的,做官的,还是躺在那的大老爷,在本质上都是长老们的敌人,死敌。
当然了,敢于跟长老作对的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保定这样的地方,本身就已经被顺军杀过一通了。
顺军未必良善,未必先进,但他们对立面的人也不是什么先进代表啊。
李建泰却发现,自己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这些文人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奇怪。
他们那一股子想要投靠长老,但又希望某位长老三天两头上门,不出来投靠就天下永无宁日啊的劲头简直了。
不多说什么,大明朝在帝都几千大大小小的官儿,最后陪着崇祯死去,殉国的多少个?有一百个吗。
当然了,以长老们的能力,消化了这些儒生不难,但是改变他们的思想基本上不指望。
事实上,如果不发生从自大而到达自卑的窘态,就已经不错了。
这种对自我的全面否定,可比伏尔泰借中国来打压欧洲街贵族政治和文化,要恐怖的多,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是一种接受自己劣等的绝望感。
于是乎,这些知识精英,开始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腐敗是因为旧的传统文化在作祟;而旧传统文化之所以这样顽固是因为汉字。因此要想拯救中国,就必须扫除旧文化;而要扫除旧文化,就必须先废掉汉字。
这时候的知识精英,已经不再执着于穿不穿汉服,留不留汉发的表面问题了,而是开始纠结要不要废除汉字这种更高级的阶段了。就连鲁迅这种人物,都号召大家不要读中国书。
所有人都读西方书的结果,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全面被西方人同化,开始以西方人的方式思考问题,认知世界,这样的国人还是中国人吗?直到许久之后,中国的硬实力飞速增长,才终于开始有一批本土学者,开始挑战这些观念,提出用中国传统的知识来解决中国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借助于西方的经验。
但那已经是好久之后了。
清末大量知识精英全面否定中国的情况,虽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硬实力的缺失,让国家一次次受辱,文人反思过后认为归咎于文化层面,在加上西方人有意识的推波助澜,将中国文化彻底踩进了烂泥里。
但是,不得不说,儒学到了此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又无可奈何,反正就是一句话,功劳都是他的,哪怕与儒家的人毫无关系,也可以牵强附会,错误都是别人的,哪怕出主意的执行的出错的全都是儒生,随便在底下找个屌丝做替罪羊还不难?
如果成长在一个中国国力蒸蒸日上的时代,比较能客观评价传统文化,接受中国过去的落后,有文化的因素,因为长达数千年的骄傲自满,把传统文化中好的不好的,都当成优秀成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自然会有许多积弊。
把精神停留在缠脚,纳妾这样肤浅的层面,这些当然是最显眼的腐朽文化,是要打击清除的。但却也是最粗浅的外观,李向前更看重的是那些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文化失去了活力。
什么叫失去了活力?
这个李建泰几乎就是活死人了,他一门心思的就是想把自己的家产从那些泥腿子那抢回来,既然不行的话,那就退而求其次,专心在保定发财。
但是保定的情况很糟糕,在这里种地不是一个很好的差使,主要是人不多了,而地多的多。
但这些大明朝的精英,可能还不如农民出身,大字不识的人有闯劲儿,到目前来说,除非是硬性委派,大明读书人愿意自己离开本土去海外看看的,无。
历史上这个时代仅有的去海外的,居然就是那个去日本求救兵的朱舜水。
简直可笑,才几十年前日本刚刚被大明揍了一顿啊。
所以长老们哪怕表面上给了一些物质待遇,内心中对这些儒生的鄙视早已化不开了。
几百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模式:读书,开窍,科举,做官,贪污,享受,生儿子,读书……
稍微偏离一点的行为,都被视为是邪恶而错误的,无论是赌钱或者读非科举书籍的行为,当然了,把小丫鬟拉进房还是值得鼓励的,多子多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