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车

宋缔 我欲乘风归 1140 字 9个月前

眼下大宋的这份增长已经开始逐渐放缓,毕竟没有哪个文明能够保持如此的急速增长,但即便是放缓下来的大宋依旧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单单时这个增长就超过了大多数汉家王朝。

而在这个高速增长的阶段所必须的就是为此,朝廷和帝王双方都要维持这个大环境,只要不是一个极其昏庸的君王把所有制度全部推翻,大宋的增长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这便是赵祯早早规划好的,而他相信,赵旭在他的教育下,完全能够胜任守成之君这个角色,三代之内大宋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

一个王朝的发展不可能经过一个帝王便奠定基础,总需要有人来巩固成果,相比之下赵旭更为适合皇帝的位置。

他时个能把一件事坚持了许多年的人,单单是每日资善堂的经筵他便能做到每日不坠,这一点便是从赵祯身上学到的。

虽说赵旭的身上缺少了赵昀那般的冒险精神,可赵祯知道他其实并不缺少,相反在中规中矩之下,他的内心也有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勇敢。

只不过因为他皇储的身份而被种种压制下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算是为了大宋牺牲了许多。

其实赵祯也很心疼这个儿子,但谁让他是天家的子嗣?赵祯可以断言,大宋以后的皇嗣都会获得极好极为自在…………当然除了皇帝和皇储。

这是因为环境的需要,大宋的政治环境和民意就需要一位兢兢业业的皇帝,而皇帝这种位高权重,万万人之上的天子以后会更加的难做。

虽然锦衣玉食,可同样要负担起江山社稷,这在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下会变得很尴尬。

适合的皇子和嫡长子若不是同一个人那该如何?这再次回到了立贤立长的困境之中,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了立贤的好处,也无数次的证明了立长的好处。

即便是赵祯这样的君王也难以取舍,立长制度若是保存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皇嗣之间的安宁和和谐,所有人都明确一个问题,谁是未来的皇帝,但这样一来皇长子便是皇太子,问题便出现了,他是否能够继任君王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