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些巨商还是在跟随大宋的脚步前进,赵祯率领大宋征伐大理国的时候他们就存在,开发荆湖南路的时候他们也存在,再往后攻伐党项,收复燕云,灭西域,辟新疆,他们都存在。
到了攻伐契丹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最可靠的补给线,是赵祯成就了他们,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不断壮大。
甚至可以说大宋这么多年的南征北战,有一般的功劳都在这些巨商的身上。
朝廷是有钱,可这些钱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买来军中所需?这些钱如何变成一颗颗火药弹,一支支弩箭,一柄柄横刀,一幅幅板甲?
是从全国上上下下数十座军工厂中生产出来的,可这些军工厂的原料如何供给?单单靠朝廷的力量采购?
朝廷采购的货物早已经被这些巨商所垄断,也就是说大宋这么多年来完全是靠这些巨商供给后勤原料,再进行自己的生产,最后投放到战场上,投放到大宋将士们的手中。
而最早发现这一点的来了就是包拯,三司掌握天下财货的往来,即便是军中乃至禁中的采购都要经过三司的手。
包拯不擅长展业,但他擅长明察秋毫,所以蔡伯俙担任三司副使加强大宋商贸发展的时候,包拯却在监察天下财货的流动。
包拯为三司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精于财货演算的帐房高手,只要是账册就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那些巨商的所作所为别人看不见,甚至他们自己都觉得天衣无缝,但在包拯的手中却是清晰的不能再清晰。
包拯曾经秘密上疏赵祯,提出彻底铲除这些商贾,毕竟这些人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把持了大宋的经济。
但赵祯却没有准奏,他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毕竟对商业和资本的了解使得赵祯比任何人都要敏感。
当初王齐雄之事已经让他发现了端疑,但那时候的赵祯把一切都归咎于资本的无疑是运作上,而没有去考虑这是有人在背后更加隐秘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