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样东西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格物的本身就是通过研判世间万物发现其中的道理,而这个东西天生就是和宗教对立,而对立的同时也否定了天赋皇权。
这在封建王朝是禁忌,但赵祯知道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早晚有一天人们会彻底的相信皇权就是皇权,和老天没有什么关系……
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教育的不断加强,别的地方赵祯不知道,但神都城,北平府,乃至整个京畿路的识字率都在不断的提升,几乎做到了十个人中有七八个识字读报的存在。
这在封建社会就是一个恐怖的事情,识字的力度加大,百姓们的薪酬开始和文化水平挂钩,这意味着什么?
原本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你去识字便能有个养活自己的营生,而再往上便是一道看不见的“天花板”即便你识字也没用,并不能增加你的收入。
而且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在努力挣扎活命,大宋即便是开放了科举入仕的资格,寒门子弟有了机会,可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少了一个壮劳力的家庭要供养一个成年人读书需要很大的代价和勇气,并且这个读书,读书,书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书的价值非常高,而且有的时候会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
不光要读书,还要求学,游学,这两样东西便是读书人身上的两座大山,富贵人家多出精锐这不是一句种族理论,而是一个事实。
虽说穷文富武,可有多少穷人死读书就能成功?
但现在不同了,大宋的书院几乎对所有人开放,到了年岁的孩子都可以去求学,而接下来便是书籍,在这个对知识产权保护严重不足的时代,书籍成为了一种廉价商品。
而且大部分的文人都觉得书就是应该买的越便宜越好,世间大儒和文臣们同时建议降低书籍的价格。
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效率的提升,成本的减少,活字印刷术极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虽然现在还未出现民智大盛,革命将成的局面,但他两世为人,太清楚其中的问题了,时间会发酵一切,随着国家的愈发稳定,随着民智的不断提升,随着制度不断的接受各种各样的新考验,最终必定会引发一场变革。
无论这场变革的形态是什么样的,也无论这场变革是否会流血,但赵祯知道,变革是必然,大宋不会,也不可能会延续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