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参谋兵事院

宋缔 我欲乘风归 1144 字 9个月前

每种阵,都按唐代军队那样,区分为中军、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后共七军。各阵阵中“每十人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广二步”的规格。

当然除了本朝八阵外,大宋还有别的阵法,这些阵法大多是传承下来的,玄襄阵,常阵,无地分马,拒后阵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太宗皇帝的平戎万全阵…………

只不过这平戎万全阵在赵祯继位之后几乎没有使用过。

有人盛赞这阵法的精妙:“所以挫驰突之锐,明坚重之威,循明摘实,知神谋之有在矣!”但事实上大宋主要的作战对象是辽朝和西夏……

尴尬的问题来了,人数越多越复杂的阵法指挥起来越麻烦,灵活性越差,机动性简直就相当于没有,大宋当时的军队往往是“其用军之术,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断粮道……退败无耻,散而复聚,寒而益坚,此其之所长也。”

而无论是辽人还是西夏人都以骑兵作战为主,在对宋作战中充分运用机动灵活、长途奔袭的战术,不拘战法,进退自如。辽军这种作战的方式和战术,恰恰使“平戎万全阵”难以应对。

当然,毕竟是本朝太宗亲自“研发”出来的阵法,名头又那么响亮,让它彻底消失当然不太好,放在墙上挂着“压阵”倒是不错的,名头也很吉利不是?

只不过今日正堂之中的高级官员几乎都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值守,其他人全部前往后衙,皇帝来了他们自然要上前听用的。

虽然是武将,但参谋兵事院的武将可都是文武双全,文官出生的有,军武院学成在军中锻炼屡立奇功的也有,身份也颇为复杂,有民间百姓,有商贾之后,有文官门第,有将门传承,但无一例外只要能入参谋兵事院的人首先要放弃自己原有的身份,成为天子门生。

军武院是天子开设的,其地位甚至高出了国子监,其中文资官员主讲经史子集,而武官主讲排兵布阵,如何领兵,以及战场上的守则。

可以说他们虽然顶着武将的名头,可事实上却是经历过系统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的高级将领。

且能做到参谋兵事院高级官员的位置必须要上过战场,在血与火中历练出来,否则便没有资格进入参谋兵事院,由赵祯亲自定下的制度可不是托托人,找找关系就能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