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简单的事情当然就应该交给三个“科学家”来做,事情就是这样,赵祯是君王,不可能面面俱到,他需要的是人才,然后用人才去解决问题,他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好。
曾公亮和丁度赵小五三人对格物的热情超出了赵祯的预料,在赵祯离开工棚的时候,三人都没有停止讨论,行礼都显得颇为仓促,三才大为不满但赵祯并不会怪罪。
这就是大宋朝堂的环境,有时他去三省院,三省的官员步履匆匆,行礼也都是如此,步履匆匆之态他都不好意思打扰。
宰执和六部的尚书们长长激烈讨论,以至于他站在门外都会被忽略…………
这样的朝堂环境虽不是最好,但却是最积极的。
赵祯相信自己很快就会收到这三人联名而上的奏疏,他对改革格物的前路非常看好,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他还有什么好操心的?
反而是赵小五提到的王韶让他更加上心,他总觉得这个名字非常熟悉,但却并没有印象,在历史上也没有杨怀玉,狄青等人出名。
忽然赵祯想到了一点:“王韶?进士及第?这人是个文资,但又是个武将?!”
三才在边上小心低声开口道:“官家,此人是乾宇元年登科进士嘞!只不过却是颇通兵事,听说还去军武院待过一段时间,见地颇深!”
三才作为皇城司的头子,对朝臣们的背景和经历一清二楚,赵祯点了点头道:“朕想起来了,他是三奇副使!”
“三奇副使?!”
三才奇怪的望向赵祯,三奇也许有出处,可王韶入朝不过两载有余,完全和副使搭不上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