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与学者的不同

宋缔 我欲乘风归 1153 字 9个月前

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系统的东西让他们如此传承。

最简单的便是中医,中医有效吗?当然有!华夏的医书少吗?看似不少,但对于整个华夏的历史来说却是不够用的,是分散的。

若是在秦朝便有了系统的中医体系,把高明的医术和医书传承下去,每一代人都是在做添砖加瓦的工作,而不是重新总结,那结果便会完全不同。

匠人精神虽好,但却在很多时候是古人自己的事情,在国家朝廷层面却很少去花心思,好似只有一样东西是在朝堂和国家层面才会去系统认真去做的,那就是儒学。

在儒学的发展和应用上历代王朝“不懈努力”,即便是外族统治的华夏也是崇拜有嘉,非要把圣人之言总结个头头是道,非要把简单的话研究的花样百出!

而事实上呢?圣人之言有的时候很简单,就是在表达本来的意思,越是过多的解释,荒谬的地方便越多,这也是为何后世儒家经典变成满纸荒唐言的原因。

圣人之言是表达当下的意思,你非要去过多的解读,只能得到错误的答案,历代王朝对儒家的研究越“深刻”反而得到的错误便越多。

因为学问是要灵活使用的,就像是逻辑思维一样,只是一种方式,做人做事的方式!

而技术则完全不一样,格物是圣人提出的东西,讲究便是不断的研究事物的本质以获得知识和真理,但它却被束之高阁,成为一句“格物致知”的口头禅。

文人知道格物致知,但却不知道它存在于世间的各个角落,人们只知四时交替,却不知为何会有春夏秋冬,人们知道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却不知为何会有如此变化。

如此一来“格物致知”岂不可笑?

但这一切到了大宋,到了赵祯统治的时代却不一样了,格物被彻底的划分出来,被明确的列为一个科目,与儒家经典的地位不相上下,赵祯甚甚至在不断的努力,让它超越儒家经典的存在。

为何?

因为格物在不断的变化,在变化中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利益和好处,这些是能用肉眼看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