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边晏殊的调查也非常顺利,他的方法和赵祯的如出一辙,把所有和这件事有所牵连的人全数找出来,从他们当中查找线索,以及追究责任,同时上疏赵祯,建议改变相关制度,以确保这种事情不会再次发生。
赵祯笑眯眯的看着蔡伯俙的表情,这货看到晏殊的奏疏后难得的露出佩服的表情,文人也有文人的好处,他们善于把杂乱无章的事情变得井井有条,并且还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这一点让蔡伯俙无话可说,通篇看望之后,伸出大拇指道:“好一个晏殊,办事确实老道。”
赵祯笑了笑从他手中拿过奏疏道:“人家这奏疏可比你写的漂亮多了,朕的朝中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办事,朝堂也离不开他们。”
蔡伯俙肯定的点了点头:“官家说的极是,朝中就需要他这样的人……”
赵祯苦笑着摇了摇头:“你人浑没有意思,知道朕要用你,又不敢如同文臣一样拒不应诏,但怕朕惦记着你家的后辈,连路都给他们断了,荫恩不要便罢,还在家中立戒,子孙决不许入仕,怎么朕的朝堂莫不是“烂泥坑”不成?”
蔡伯俙呐呐的说道:“官家,外戚这条路不好走,除非才能足够,否则便是祸害,家族的祸害,朝堂的祸害,甚至是天家的祸害。苏轼入了外戚,也是因为他的才能足够…………”
赵祯望着蔡伯俙嗤笑道:“你的意思非精明之人就不能成为外戚?自己给自己吹捧颇为不合适吧?”
没想到蔡伯俙却正色道:“官家,臣非玩笑之言,只有审时度势之人才能成为外戚,否则便是自寻死路,官家已经把外戚的路变成了独木桥,少有不慎便会摔下万丈深渊,而且官家还要驱使,若是有一天臣掉了下去,官家还会顾忌旧情捞臣一把,可旁人…………”
蔡伯俙的话给了赵祯很大的启发,也让他忽然明白了蔡伯俙为何如此坚决的不然家中子弟入仕。
“那给子孙后辈留一个荫恩有何不可?朝廷可是给俸禄和贴补的……”天下哪有这种道理,皇帝亲自往人家手中送荫恩人家都不要的。
蔡伯俙笑道:“官家,儿孙自有儿孙福,拿了荫恩便会好了?再说他们能不能胜任还是一回事,更何况家中最不缺的便是钱财,真要被他们挥霍干净,那也是他们自己无能。”
“你倒是看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