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关

宋缔 我欲乘风归 2244 字 9个月前

大宋的将士乘坐马车赶往战场,无数的马车奔驰着带着呼啸的穿过山海关的城门,“天下第一关”的牌匾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如今的大宋基本告别了用退赶路的行军方式。

马车早已在军中普及,这是最为快速方便的机动方式,即便大宋的上四军依旧是步卒作战,但投送能力大大加强。

无数回的马车在道路上并驾齐驱,最外围的马车上架设了棘轮弩和连发弩,由一根旋转的铁轴固定,弩箭上弦警卫四周,若是遇敌,可随意击发。

这些马车的车厢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内里都是覆盖铁皮的虽然不能抵挡穿甲重弩,但一般的弓箭却是极难穿透。

这样的厢车虽然有一定战力,但在遇敌时也有些力不从心,不过踏白军早已先行一步,他们是哨探斥候,巡视前方,若是有警遇敌便会飞驰禀报。

前有踏白,后有厢车上四军,这样的阵容可谓是固若金汤,而以骑兵力量为主的背嵬军则和他们分道扬镳,他们任务只有一个,阻截辽朝援军。

辽朝防备大宋的进攻,从一开始便觉得这场战争是针对辽朝中京道的,即便是大宋的兵甲出自山海关,他们也依旧如此认为。

可以说宋辽之间的立场和目标根本就不再一起,辽朝主要防备宋人夺取中京道以及大定府,而大宋则是从山海关开始便一路往东北进攻。

辽东的黑水都督府同样得到了来自枢密院的军令以及赵祯的旨意,以唐括部为首的黑水军快速集结,但却暂时按兵不动,他们在等待,等待来自上四军的消息。

此次北伐,以踏白军为先锋,上四军为主力,背嵬军为侧翼,黑水军为援,狄青这位枢密使甚至稳坐北京城的枢密院,并未参与其中的指挥,可见心中早已胸有成竹。

而身为三司使的包拯却和蔡伯俙两人忙着收钱,民间商贾“踊跃捐献”颇让他大感意外…………

萧挞里的话让朝堂中的众位臣公默默不语,此时他们才猛然发现,自己还不如一个女人………

的确,现在还有谁敢提议把皇驾迁至中京大定府?

自从大辽丢失燕云之地开始,中京道便成为辽宋之间的缓和之地,辽朝把所有机要衙门都迁至了上京城。

中京大定府和大定府中的皇宫早已成为一座摆设,在整个辽朝,大定府都是数一数二的城池,皇宫的规模甚至超过了上京城。

整个中京城的布局仿宋朝原本的都城汴梁城,中京分外城、内城和皇城,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堪比东京!

可现在…………一众契丹贵族呐呐不言,羞愧难当。

萧挞里长叹一声,望着耶律洪基道:“皇帝,燕云已失,我大辽失去南方屏障,宋之兵甲可长驱直入,但中京道,尤其是大定府不可再失,此乃抵御宋人北侵之要害,周围州县众多,亦有无数生民,一旦为宋人所得,良田牧场尽失,此消彼长之下,如何与之抗衡?”

耶律洪基点头道:“朕知晓利害,中京道绝不能在朕的手上丢失!大辽在的一天,便死守中京道一日!”

萧挞里欣慰的点了点头,总算是让皇帝坚定了立场,朝中的退守之言也随着他的话烟消云散,如今的大辽朝堂已经分成三派,一派以汉臣为代表,主张议和,另一派以契丹软弱贵族为代表,主张退守上京道,另一派则是主战,与大宋一较高下。

但在萧挞里看来,三方的法子都不好,或是太过萎缩不前,或是太过激进,如今大辽需要的是什么?是一场大胜!如此方能在大宋的威压之下获得喘息之机!

萧挞里更是要以一场大胜来提高辽朝的国威,让大宋感受到威胁,如此才能争取时间。

通读史书,才华不输男儿的萧挞里看得出宋辽之间的差距,但也知晓辽朝的本钱,如今虽然国力不济,但还能支持一场大战的所需。

若是再被大宋压制下去,时长日久之下,根本毫无胜算,到时一场大战便会把看似强大的辽朝打的支离破碎,于是萧挞里便把目光瞄向了中京大定府,她要让大辽在这里挽回往日的雄风,更要让大辽在此地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