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与话事人

宋缔 我欲乘风归 2259 字 9个月前

王蒙正小心的望着赵祯微微点头道:“他们递不上话,也无法面圣,只能由老臣面圣详说……”

赵祯想了想,行商司因为宋辽之间的突然摩擦还没有成立,的确民间商贾无法向上传递消息,看来自己的这位国丈并不单单是给宗室,将门说项,还在为民间商贾递话,俨然是商贾们的话事人。

挥了挥手对赵焕曹康二人道:“你们的来意朕以知晓,为国之心令朕感慨,若无他事便退下吧!三司之人自会去尔等府上。”

曹康和赵焕二人告退,只留下王蒙正在殿中正襟危坐,也只有他能得到赐坐的待遇。

赵祯脸上的笑容更加亲切,看的王蒙正心中发毛,别人不知道他却是知晓的,官家越是和煦,心中的算计便越大!这是当年赵元俨之乱的时候他便得出的结论!

“老泰山……你到底是谁的话事人啊!”

“官家何意?”

“朕是说你到底在为谁说话。”

“老臣不偏不倚…………”

“哦!是吗?”

“启禀官家,臣有要事上奏!”

可以说大宋的这次北伐是除了赵祯之外所有人期待的事情,对于朝廷的官员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原本他们并不是十分热衷于开疆拓土,但不知何时,大宋兴起了一种理论,能把北京城带出经济漩涡的只有辽东。

赵祯不知道这理论是从哪来的,但说的确实头头是道,辽东的土地上大量的工业才刚刚开始兴起,百姓的生活一定会逐渐提高,同时女真人在归附大宋之后,也需要大量的商品。

但赵祯更加清楚的是,北京城中的这一切是民间资本对宗室商贾和将门商贾的一次狙击,运用的资源之多,投入之大,效果之显著,令赵祯叹为观止。

赵祯比任何人都清楚北京城中的经济规律,这是一个由将门和宗室之间操控的经济模式,也可以说他们是俩个相互合作的经济集团,在民间商贾在北京城中不利的时候,另外两家却大肆收割,最后成为北京城中的庞然大物。

但很快,民间商贾便出来了,他们在北京城中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赵祯的眼睛,也没有逃过三司的眼睛,可以说他们在北京城中出现的是那么的突兀,也就是这忽然的乍现使得将门和宗室措手不及。

赵焕和曹康两人来了,他们两人是能托人便托人,能动用关系便动用关系,最后甚至用了王蒙正这位大宋的国丈路子才把消息递到赵祯面前。

王蒙正可以说是在大宋商贾之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力量,他的商号并非站在宗室的一边,也没有和将门有所勾连,甚至和民间商贾也不愿有太多的交集,他就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但却能赚到钱,生意红火。

因为王蒙正的商号拥有一个从生产,到包装,再到销售完整的生产链,而他的身份也注定不会有人去寻他的麻烦,谁没事得罪皇帝的老丈人玩?吃拧了!

于是王蒙正便成为了最合适的话事人,三方的利益纠葛总是会请他出面进行调解,而王蒙正颇有点来者不拒的意为在其中,当起了三方的和事老。

曹康和赵焕两人进宫也是走的他的路子,赵祯反倒是期望他们来找自己,这样一来便可对他们加强控制,而王语嫣这位皇后深谙其道…………

都是宗室,将门和外戚,赵祯也就不方便在正殿之中接见他们,改在了禁中会宁殿之北的一座用石头叠成的小山上,山上建有一殿二亭,赵祯亲自取名为翠微殿、云归亭、层亭。

一来这里僻静,而来不会有人打扰,环境还相当优美也显得随意,赵祯不愿把气氛弄得太紧张,毕竟赵焕是宗室,也是自己的堂侄,而曹康是曹家的人,和天家的关系也不算远。

赵祯瞧着三人,脸上露出颇为轻松的笑容:“都是朕的内腹之亲,有什么话便直说,朕可是知晓你们的处境嘞!”